第06期

老钢厂全建彪:艺术区既要有艺术家也要有“文化商人”

在全建彪看来,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最大的“创意”在于思维上的突破。对于这座复合型文创园区,他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行业发展,他说艺术家身边也要有“文化商人”。

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城市里的每样创新,都会影响天空的样子。”当“城市乡愁”的思绪遇上创意设计,则是情感的另一种表达,也展现出城市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破局而立 打造幸福林带的“创意引擎”

“实属不易,历经艰辛”。回顾老钢厂的诞生过程,全建彪这样说。

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始人全建彪

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始人、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清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建彪

全建彪祖籍福建,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内度过了四年时光。从事建筑设计行业多年的他,在2012年,再次选择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西安继续创业。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执念,就是“找一片老建筑实现我的创意梦”。

“从我们提出来利用一片原陕钢厂的老厂房改造一个创意园的设想,到确定项目合作并立项实施,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全建彪坦言,老钢厂改造项目伊始就遇到了立项难、定位难、交通难的问题。他也多次面对类似的质疑:这个园区是怎样的形态?它如何发挥效应?毗邻学校,跟华清科教园区如何互动,以及跟学校的发展怎么结合?

老钢厂的开发,全建彪认为其中有“天时”——国家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指引,也有“地利”——发生在有建筑思想的西建大华清学院。在改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工业遗存的基础特点上做设计,把老钢厂独有的特色保留下来。全建彪介绍,园区最有特色的是钢厂纵深感很强的工业厂房,根据创意园的总体规划,把原有厂房做相应拆分、再进行独立设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loft创意空间。

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

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

如今,废弃的老厂经过改造再生,在旧厂房高大的纵深空间下,青砖与钢管的时代印记中,空间划分、艺术装帧、创意设计让沉睡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改造后的创意园区犹如一颗强有力的心脏,带动幸福南路周边区域“活起来”,全建彪说“我们要做幸福林带的创意引擎”。

一个雨夜,加班后离开办公室的全建彪,看着高大厂房砖墙间的橘黄色温暖灯光,感受到新的活力注入原先死寂的厂区。他感慨道,“就像童话一般,一片荒废的厂区一夜之间换成了雨水洗涤后的创意小镇”。

复合型文创园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老钢厂所在区域原属工业区,没有现代企业或密集的消费人群流量,而创意园区大多是白领或商业聚集之处。两种强烈对比之下,全建彪又面对新的疑问:园区的地理位置能不能吸引来企业入驻和消费者光临?

园区内咖啡馆的设计创造性运用了空间格局

园区内咖啡馆的设计创造性运用了空间格局

“我们园区的定位是设计创意产业园。园区与建大华清校区紧紧相邻,作为全国著名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它的优势就是这里的土壤。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教授的工作室也在园区落户,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惊喜,行业领头羊都入驻,也是一个标杆。”全建彪介绍,现在园区入驻的七十余家企业,超半数是设计类。正是因为精准定位和优势资源导入,让企业入驻招商的问题迎刃而解。

园区现在配套设施完善,有公益性质的区域钢厂印记、城市记忆博物馆,也有交流互动的老钢厂艺术中心,有大师的工作室,也有配套的酒店,保证了园区的生态健全发展。

园区在改造工业遗迹时保留了原先的建筑特色

园区在改造工业遗迹时保留了原先的建筑特色

“园区未来也可能变成一个复合型的园区。文化的性质如同一座山脉,横看成岭侧成峰。”全建彪这样解释。园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幸福林带区域的新名片,也承载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平台。“我们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不断兼容好的内容。现在流行跨界,园区也可以跨界成为城市复合园区。我们还衍生出文创街区,吸引年轻人来打卡,还有人来拍婚纱照甚至举办婚礼。”

培育文化消费 艺术家化身“文化商人”

习惯了钢筋水泥森林的人们,来到老钢厂,就像走进一片绿洲。“城市中心有森林,沙漠中心有绿洲,老钢厂就像喧闹城市中富有生态的一块湿地。颇具年代感的空间设计具有包容性,就像城市乡愁,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自由,找到归属感。”全建彪介绍,多维度的老钢厂提供了一个城市复合空间。

2019“西安年·大使行”活动期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塔戈达尔(中)与全建彪(右)交流

2019“西安年·大使行”活动期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塔戈达尔(中)与全建彪(右)交流

老钢厂也承担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我们已连续举办四届城市复兴论坛,并在工业遗产改造与城市发展融合方面不断合作交流。同时,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互为配套,这也是我们打造的一个亮点。”

作为西安市文创协会副会长单位,老钢厂园区也提供了平台式空间,全建彪坦言,目前尤其是文创行业的交流还需要更具开放性,加强交流和横向联合,整体生态圈需要进一步建立,他认为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引进外地企业,来推动人们突破“城墙思维”。全建彪认为,文化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但诸如精深的文化如何转为文化消费?如何让更多有价值的生活美学或文化产品成为消费刚需?此类问题仍待研究解决。

“市场上不缺艺术家,缺少的是‘文化商人’,”全建彪的办公室位于老钢厂设计创意园区东南角,似乎也寓意从沿海飞回栖息于梧桐树的凤凰。而他,作为西安“百万校友回归”西建大代表之一,将自己的创意梦搭载于工业记忆的车辙上,成为创意与梦想的“城市合伙人”。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