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庙趣横生逛古会


来源:西安日报

原标题:庙趣横生 逛古会俗话说“不过十五都是年”,春节的喜庆气氛仍在继续,各地的庙会和社火此起彼伏甚是热闹。这些天,本报记者先后来到了西安都城隍庙、曲江寒窑、户县以及周至,实地

迎城隍

迎的是福气 是风调雨顺

■记者 冯晓瑞

正月十二早上6点30分左右,天还未亮,户县什王村的李雨涵、李雨辰双胞胎兄弟便早早地被妈妈叫醒了。当天是村里迎城隍的大日子,这项每年都会在户县北乡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已久,北乡十九堡轮流举办迎祭活动。而今年6岁的雨涵、雨辰则恰好在轮到本村的时候,到了给城隍提檀香炉的年龄,小哥俩自然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村里人都将这看成是一种福气。

这天一大早,什王村就热闹起来,从村口往里走,一路上都有从邻村赶来看盛典的村民,而各种小摊贩也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在迎祭队伍的必经之路摆开甘蔗、玩具、小金鱼、棉花糖等各色商品。顺着人群,循着隐约的锣鼓声,便来到了什王村恭迎城隍盛典的主会场,此时的广场已经被村民与迎祭队伍围得水泄不通。

记者了解到,迎接城隍爷保佑一方,早已淡化了先前的迷信色彩,而成为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现在的迎城隍不仅仅敬仰忠烈,还有乡村民间文化的比拼、经济实力的比拼,象征着村民的日子欣欣向荣。

刘大爷是从几里外的村子骑着自行车带着小孙女赶来观看的。他说,自己小时候跟着大人看接城隍的活动,如今已成了每年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不管路途再遥远,都会赶过去参加一天的活动。本来是全家都来参加的,可是儿子儿媳操心着春耕,在家拾掇农具,只好带着小孙子来好好感受一下这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在他的心里,只有这样才算过了年,才真正有年的味道。

“今年的迎祭队伍有1350人,共有19个民俗节目,包括杂耍、走马、锣鼓队、舞狮队、民间武术等。”作为什王村迎祭城隍民乐会的秘书长,今年已经64岁的李耀志正在广场的看台前与几位村民核对迎祭的程序,“文武祭官就位、拱揖、礼乐三通、正冠整衣、燃烛上香……”,虽然早在3个月前民乐会就开始准备迎祭活动,但临近开始李耀志仍在反复确认,避免出一点纰漏。

在随行的队伍中,记者看到了化着妆、头顶花铃子的雨涵、雨辰两兄弟,一个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休息,一个则因为太累靠在奶奶的肩膀上睡着了。要提着一斤多的香炉走到隔壁村,这对于两个6岁的孩子来说或许还太辛苦,但在村民眼里,一生中能够给城隍提一次香炉是一项荣誉,更会给小孩带来许多福气,“下一次村里再迎城隍就要到19年后了,等到那时候两个孩子再回想起自己给城隍提过香炉,肯定也会很自豪。”看着怀里睡着的孩子,两兄弟的奶奶慈祥地说道。

正说着,看台上一声极富秦腔味的“擂鼓三响”一声吼让整个广场安静了下来,迎祭盛典正式开始了,鸣礼炮、文武官绶带、上香……浩荡的迎祭队伍随之依次排开,四匹报马开道、彩旗仪仗紧跟、锣鼓队喧天地响、舞狮人影翻动,整个队伍绵延近一公里,向隔壁的王守村前行。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当队首进入王守村时,临街的人家开始依次燃放摆在队伍前的鞭炮,“迎城隍从凌晨就开始准备,队伍里很多人都没时间吃饭,作为恭送城隍的村子,便要在经过的地方支上桌子备上水和食物,以慰劳他们。”王守村村民雒亚峰一边说着,一边将热水倒进杯子递给队伍中的人,一杯热水虽不能冲走疲惫,但多少也能让身子暖起来,杯子接在手中,相视一笑,两个村子村民的关系也近了许多。

队伍行至王守村广场,接下来便是城隍的交接仪式,为城隍拂尘正衣,文武官燃烛上香、祭酒,诵祭文,鼓乐先行、鸣炮起身、城隍上轿,直至将城隍接回什王村,时间已到了下午的4点左右。从早上4点开始,已经80岁的郭淑芳便开始组织自己负责的儿童走马队,撑下来将近12个小时的迎祭活动对老人来说不能算是轻松,但她却一路保持着笑脸,“小时候看迎城隍都比较简单,队伍大多只有个锣鼓队,热闹程度也和现在没法比。”郭淑芳老人笑着说道,传统没变,变的是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迎城隍迎的是福,迎的是风调雨顺,看着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再累也值了。

[责任编辑:王琳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