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劼人和他相约: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


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李劼人和他相约: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作家李劼人在少年时期,曾与一位同窗好友相约,死后同葬成都东郊沙河堡。后来,这位同窗客死德国,李劼人实现诺言,将好友的骨灰接回成都,直到下葬前,李劼人将好友骨灰

王光祈在温江区的故居。

四川音乐学院内的王光祈之墓。

李劼人(最左)、曾琦、王光祈(最右)合影,摄于1918年。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供图

原标题:李劼人和他相约:死后同葬成都沙河堡

作家李劼人在少年时期,曾与一位同窗好友相约,死后同葬成都东郊沙河堡。后来,这位同窗客死德国,李劼人实现诺言,将好友的骨灰接回成都,直到下葬前,李劼人将好友骨灰存放在自己家中长达5年之久。李劼人的这位同窗好友名叫王光祈,他为何让李劼人如此厚待?

地理坐标: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东街社区社学巷6号,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王光祈旧居。——成都历史老建筑系列④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东街社区社学巷6号,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以它伞盖一般的树冠,遮住一座小四合院。这座木质墙体、青瓦盖顶的院子,就是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王光祈曾经念私塾的读书处,这座王光祈旧居,被列入成都市第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如今的私塾还剩两排正房,房屋主体全由木头打造,门口立柱和墙上,布满了虫蛀的小孔,这是100多年岁月留下的痕迹。正房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小时候的王光祈或许就在这个天井里,和其他学童一起嬉戏玩闹。

1902年,年仅10岁的王光祈被母亲送到社学巷私塾学习,王光祈在这里一呆就是5年。当年的私塾先生名叫黄玉珊,是当地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

年幼的王光祈与其他学童有些不同,他在9岁前就读完了《三字经》和《百家姓》。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音乐迷,童年时就会吹箫奏笛。多年的国学浸淫和音乐底子,为王光祈后来人生中取得的成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同窗相遇

从“互不待见”到引为知己

1908年,16岁的王光祈走出社学巷私塾,考入当时的四川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丙班。隔壁的丁班有一个名叫李家祥的学生,他就是后来名满全国的作家李劼人。

第二年,李劼人因为成绩好被提升到了丙班,跟王光祈成为同班同学。虽是同班,但王光祈和李劼人最初却“互不待见”。“两人因为生活习惯和处事风格不同,几乎没有往来,甚至有所隔膜。”李劼人研究专家郭志强告诉记者。

转机发生在1911年,李劼人读到了王光祈的诗作,“惊其才思之余亦起了惺惺相惜之心”。于是“志趣之交不拘细谨”,二人在这一年里交情大进,一步步成为知己,并一直持续终生。

“王光祈和李劼人同龄,中学毕业后,有段时间两人都没找到工作,都很清闲,经常结伴到少城公园(成都人民公园前身)转耍。”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陵说,也是在那一段时间,李劼人写出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在此之后的岁月中,李劼人和王光祈见面和共处的时间并不多,但不论他们是一个在成都一个在北京,还是一个在法国一个在德国,他们的命运始终交织在一起。

[责任编辑:王琳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