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暖“心”闻:九旬学者从数学教授到鲐背“网红”

来源:西安日报

2018-04-24 第期

谈及中国优秀传统诗词的传承,潘鼎坤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原标题:从数学教授到鲐背“网红”

九旬学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情怀

一辈子讲授数学的94岁老教授潘鼎坤,老骥伏枥决心要为“往圣继绝学”:2017年5月,在他曾经执教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起传统诗词格律讲座,中途不休息不喝水站着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台上老人讲得激情昂扬,台下学生们听得心潮澎湃。随后,他又应邀作了几次讲座,一年间他的讲座视频点击量已累计近百万,这位不玩手机不上网的老学者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他说希望能把古诗词知识传递给更多后来者为“往圣继绝学”,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责任情怀——

■文/图 记者 雷县鸿

“我们大家唱国歌,里边有句歌词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时警醒我们要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应该时时警醒,不应让优秀的传统诗词歌赋这样的文化断了,”“很多孩子能流利的背诵几百首唐诗宋词,但让他做一首,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的就是打油诗,毫无传统诗词的韵律之美,更不用说内在美了”。在潘鼎坤教授看来,中国的优秀传统诗词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诗词,“要从娃娃抓起,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首打油诗“成就”九旬“网红”

潘鼎坤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退休数学教授,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东北短暂工作几年之后于1956年来到西安,在大学里讲授数学课60多年,因为一堂与他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古诗词讲座,在网上和校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古城西安的四月春意盎然,记者在一个午后,来到潘鼎坤先生所在的院子,面对面采访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沿楼梯上去,老人已在门口迎接,笑着谦让记者进屋落座,尽管满头银发,但老先生行动敏捷、思维流畅,丝毫看不出这是位已94岁高龄的老人。

提起自己走红网络的事情,潘鼎坤像孩子一样笑着说:“做网红,我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老人的儿子潘育阳告诉记者:“我爸爸平时不玩手机,也不上网,他讲课受到关注的事情,还都是我们给他说的。”潘鼎坤说,他做诗词讲座,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说明大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喜欢的,这是一件好事。

潘鼎坤说:“讲古诗词课,其实也考虑了一段时间。我记得前些年咱们陕西有个县出了个文科状元,语文老师高兴地写了一首诗来庆贺,可我一看后很惊奇,这诗根本不是那回事,格律平仄什么的都没有,就是个打油诗。我就想,语文老师就是这个水平,那他的学生的古诗词水平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这成了潘鼎坤的一件心事,随后的日子里他就特别留意报刊上刊登的古体诗词,发现很多所谓的文化大家写的诗词都不符合规律,“这让我大吃一惊,我就想,怎么能这样呢,再这样搞下去,我们传统的诗词不就要断掉了吗?”

潘鼎坤决定在学校里讲一堂关于诗词格律的公开课,让年轻的学生了解一下古诗词的平仄对称等。

“和学校里一说,大家都很支持。”随后,治学严谨的潘鼎坤查阅资料,整理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整理讲稿如同他以前的数学教案一样严谨。

2017年5月16日,以“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为题的专题讲座开讲,听者云集,反响空前。他讲课的视频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传播开来,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魏丹丹告诉记者:“潘老第一次讲课我就去听了,他老人家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让人感动万分。讲课也很生动,课堂上会穿插地引入有关诗词的名人轶事,让人印象很深刻。94岁高龄的潘老师讲中国传统诗词课的初衷,是希望我们中国宝贵文化传承下去,也有他本人对诗词的热爱,同时也出于他为人师者的一份责任。潘老师的课能迅速在网上走红,我觉得是潘老师身上所传递出的正能量带给我们太多感动,引起大家的共鸣。潘老师对三尺讲台的信仰,对于教育的坚守,那种择一事、爱一事的热忱使我们心潮澎湃,我们能感受到潘老由内而外散发的满腔热情,对于热爱事业的那种专注,那种生命的张力和活力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老骥伏枥要为“往圣继绝学”

“我小时候第一次读岳飞写的《满江红》,当时就怦然一动,一下子就记住了,一辈子也忘不了,就拿‘怒发冲冠’来说,虽然只有四个字,但一下子就将岳飞满腔豪情、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都表现出来了,让人过目难忘。再比如辛弃疾写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来让人内心澎湃,字里行间的豪迈之气跃然纸上,让人永远都记住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诗词语言呢?所以我说中国古诗词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诗,外国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诗,都没有中国的诗词美,都没有中国诗词的韵味美。”说起中国古诗词,潘鼎坤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我们中国老一代人里,毛主席、周总理、叶剑英等人的诗词都写得很好。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几乎看不到能让人心动的格律诗词了。”

潘鼎坤表示:“陕西古代出了位大家名叫张载,他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不是学中文专业的,也没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大能耐,但我还是希望能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诗词的传承做一点点小事情,如果有人愿意听,我就去讲。”

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在当下,传统诗词除了在校学生背诵学习之外,很大程度上已经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不要说讲究诗词的内在美,即便是能严格按照格律做一首传统诗词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学习古诗词,不一定非得一下子就写出非常优美的诗句,但至少需要我们在写诗词前,清楚地掌握诗词的格律,懂得平仄对称,然后再追求诗词的内在美,”潘鼎坤表示:“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背诵学习古诗词,有的能倒背如流,多得都能背诵几百首诗词,但你让他做一首出来,很难,即便做出来,符合诗词格律的也不多,更不用说追求诗词的内在美了。”

潘鼎坤告诉记者:“历史上刘邦进关中,约法三章来管理关中地区,现在世界各国用约法三章来管理能行吗?诗词也是这样,有很多人认为传统诗词规矩太多,难写,但这正是一种进步,没有格律不讲平仄,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中华好诗好词来给后人欣赏。写古诗词,不是一行七个字就是七律,一行五个字就是五言,它有自己的格律在里面,而这也是中国传统诗词最具特色的地方。古代的大诗人,包括李白杜甫在内,他们都不是靠诗词吃饭的,大家都是业余诗人,但古人写了那么多好诗好词,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不能断掉了。”

“目前诗词讲座已讲了四五次了,我看大家也爱听,”潘鼎坤表示,“西安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我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除了有点浙江老家那边的口音,饮食等生活习惯跟其他人都差不多,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我今年94岁了,但我还能讲,如果有中学的语文老师们愿意听我讲,我一定去讲,希望他们把古诗词的格律知识和写作教给孩子们。包括古诗词在内,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坚定文化自信,一代一代传下去。”

暖新闻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暖新闻
欢迎投稿:city_sn@ifeng.com

栏目介绍

  • 《暖新闻》是凤凰资讯出品的温情社会新闻栏目,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

联合共建合作伙伴

  •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