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节俗拾趣
2014年02月25日 09:17
来源:宝鸡日报
马年正月已近尾声,农历二月二又将至,一年的春耕大忙也要开始了。西府乡间又将依稀传来小火炉风箱拉动的“呜呜”声,响起“嗵”“嗵”的声音,飘起各种炒豆、爆米花的香味。
原标题:二月二节俗拾趣
马年正月已近尾声,农历二月二又将至,一年的春耕大忙也要开始了。西府乡间又将依稀传来小火炉风箱拉动的“呜呜”声,响起“嗵”“嗵”的声音,飘起各种炒豆、爆米花的香味。
“二月二,龙抬头”,意指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布云下雨。农历二月初,多处在“雨水”“惊蛰”节气前后,此时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还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故而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关中俗语云:“二月二,驴上料。”这并非骂人的话,其实指的是农耕时代,开春时给驴这些役畜多喂食豌豆、黑豆之类的精饲料,以使其保持更好的体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春耕。现如今拖拉机、旋耕机等农机具广泛使用,役使牲畜耕作已经很少了,但这句农谚却流传了下来,同时还有提醒人们不忘农事、不误农时之意。
“二月二,吃豆豆。”西府习俗,家中有女出嫁,在来年的第一个“二月二”时,娘家要给女儿“送豆”,豆豆的种类繁多,有用面做的“棋子豆”,炒的黄豆、豌豆、玉米豆等,还有一种是用芝麻、麻子和面,加入盐、调料粉,然后用植物油炸一下,叫“麻疙瘩”,味道较为特别。有些地方还要配上各种面花,花型主要有十二生肖、花卉、喜字、福字等等,再点染上红的、绿的颜色,煞是好看,女儿、女婿是什么属相就送什么面花。这些精雕细琢的面花,都寄托着妈妈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谁家娶了新媳妇,二月二时左邻右舍的小孩便会去其家中讨要豆豆吃,而西府农村好多人家也会自己炒各种豆子给小孩解馋。
至于送豆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过去医疗条件差,初春时节天气多变,容易发生水痘、天花之类的疫病,为了防止疫病流行,就吃炒豆,“豆”与“痘”谐音,吃“麻疙瘩”则可以避免天花和麻疹。这种习俗流传至今,人们就在二月二这天吃豆豆,防病强身。
过去在农村,二月二时乡间便会有人支起小火炉,用专用的小压力锅爆豆子、爆玉米花等。听到“嗵”“嗵”的声响,人们便会提着自家的玉米、黄豆、大米等各色“豆豆”赶来,排起长队爆豆子。通常一锅只能爆一搪瓷缸子的量,听着爆豆师傅拉动风箱的“呜呜”声,望着通红的炉火,人们耐心等待着。馋嘴的小孩则焦急地望着锅上的压力表,不停地询问师傅“好了没”,而师傅通常笑而不语,直到压力充足才说一声:“都注意了,开锅!”而后只听“嗵”的一声巨响,爆出的豆子、米花等便打入了专用的铁网中。烟雾散尽,小孩便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把豆子或爆米花塞入口中,也不怕烫嘴。这几天,小孩的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遇到小伙伴,大家便会竞相展示自家的“作品”,掏出各种豆豆,交换着品尝,乐在其中,听着“嘎巴嘎巴”的咀嚼声,唇齿间溢满了炒豆的清香。
如今,这种传统的操作方式已很少见了,街边售卖奶油味、五香味等各色爆米花的小摊点随处可见,超市里各种营养棋子豆更是琳琅满目。这些工业化的产品口味各异,食用方便,但其中不乏各种化学添加剂的“功劳”,而传统作业炒出、爆出的豆子却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让人难以忘怀。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