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宝鸡:收藏三百多部老胶片的电影迷


来源:宝鸡日报

对于很多 60后、70后来说,夏日的傍晚,坐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听着老式放映机里胶片“嗒嗒嗒”的转动声,是童年最快乐最温暖的回忆。

地下室里藏着拷贝房

比起他收藏的几部放映机,张小健的地下室更让人眼前一亮。

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室立着两排货架,装各类胶片的绿漆铁盒子摆满了货架,门后还有码得一摞摞的圆盘,中间站脚的地方放着一个类似纺车的手动倒带设备。小健坐在小板凳上,挂上刚刚放完的胶片,转动摇柄,开始倒带。

参观他的地下室,犹如参观一所小型的电影拷贝房。记者在这里发现了《洛阳桥》《哪吒闹海》《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罗马假日》等很多久违的老电影,甚至还发现了一些纪录片、科教片。

张小健边干边讲:“我这儿收藏的电影拷贝一共有三百多部,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最多,绝大部分还没来得及看,当然这些电影小时候都看过。”记者从货架上抽出几个拷贝盒子打开看,发现盒子里都放有一本放映手册,上面用钢笔详细记录着播放地点、时间、次数等内容,像《喜盈门》《智取威虎山》这类热闹的电影,放映次数明显很高,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受群众欢迎的程度!

其中有几部影片比较珍贵。例如, 1971年6月上映的黑白纪录片《乒坛盛开友谊花》,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出品,记录了1971年3月28日,中国乒乓球代表队赴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内容。

另一部纪录片名为《为世代友好架金桥》,该片记录了邓小平1978年出访日本这一里程碑式的外交事件。片中有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举行迎宾宴会、日本民众欢迎、邓小平参观考察等很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张小健介绍,一部普及型的电影拷贝,发行量一般在100-1000个之间,非普及型的拷贝发行量不到100个。拷贝保存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能保存下来的都很珍贵,没有缺损、画质清晰的拷贝更为珍贵,目前拷贝价格也在走高,有些成色较好的稀量纪录片,藏友之间的交流价一部要几千甚至上万元。

虽然现代数码技术让很多老电影都能“压缩上网”,可老胶片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别小看这些尘封多年的铁皮盒子,里面装的可是原装正版!”张小健说。

我要做个快乐放映员

抚摸着这些胶片,张小健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幕:孩子们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在众人的期盼中,巨大的银幕庄严地升起,晒谷场上、居民楼下,好似一个欢腾的节日……

时光在悄悄溜走,张小健决心让时光留住。

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在住宅小区里架起幕布,放起了电影。老奶奶、小孩子,大叔大妈,一个个搬着自家的小板凳来了,没想到观众来这么多!第一次公开当放映员,还真有点小紧张。他在心中默念:不紧张,按演练好的来就行。装片、开机、调焦,幸好一切顺利!

后来,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邀请朋友到家里看电影,小区里的居民也认下了这名戴着近视镜、笑容可掬的“义务放映员”,时常有人来家里打听:“啥时候给放电影呢?”

这样经过几次实战后,小健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来,对胶片的魅力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他说,胶片电影一卷只能放半小时,一部两小时的片子,就要换四卷带子。每次播放前,要事先对好播放起始点。每部片子放完一节,画面右上角会出现白色光圈,提醒放映员接胶片。虽然操作费点事,但他发现,胶片播放的画面颗粒感更强,色彩更加真实饱满。

现在的小健已成长为一名老练、快乐的放映员,“为大家放电影的感觉真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另外我发现,放映员和足球裁判有得一比,精彩的比赛就是让观众忽略裁判存在的比赛,被观众忘掉的放映员,才是一名成功的放映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彭艳萍]

标签:收藏 老胶片 电影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