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红枣经济让佳县土石山区绿起来又富起来


来源:陕西日报

佳县沿黄河土石区,过去一向被视为不毛之地,种不成粮食,栽不上树。全县16个乡镇的653个行政村,多半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排入黄河。但是,近10年来,历届佳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紧紧抓住红枣产业经济,垒石

佳县沿黄河土石区,过去一向被视为不毛之地,种不成粮食,栽不上树。全县16个乡镇的653个行政村,多半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排入黄河。但是,近10年来,历届佳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紧紧抓住红枣产业经济,垒石造田,大面积栽种枣树,发展探路山大沟深的土石山区,如何让大山绿起来,让群众的日子富起来。2011年全县枣林面积达72万亩,产量2.25亿公斤,产值9亿多元。仅红枣一项全县人均收入3900元。

近年来,佳县围绕“中国有机红枣名县、陕西红枣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三大目标,紧抓榆林市“三年植绿大行动”良好机遇,立足优势资源,大力实施红枣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红枣基地为主的经济生态林体系,实现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发展。

“产业要发展,基地是基础”。1994年,佳县将红枣正式列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将红枣收入确定为沿黄一带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开始了红枣的规模化发展;2010年,佳县又审时度势,率先提出建设“百万亩红枣基地”目标,县财政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专款用于基地建设补贴,基地规模在短短3年间增加了18万亩。截至今年,全县红枣栽植总面积达到78万亩,其中有机红枣基地7万亩,挂果面积50万亩。红枣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将原本各自分散的红枣种植区连接起来,将沿黄一带的枣林延伸到全县范围,不但为红枣产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充分发挥了枣林良好的绿化和生态屏障作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黄河泥沙注入量,和10年前相比,佳县的山更绿了,黄河携沙量逐步减少,多年不见的野鸡等野生动植物也重新繁衍生息,人居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抓住红枣规模化、基地化建设,着力创建品牌优势,在做大基地规模的同时,如何让佳县红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认可,成为了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上提出了建设“中国有机红枣基地”的目标,在和各类科研院所深入合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专题研究红枣防虫、防裂果等技术难题,同时立足长远,超前谋划,在全县典型地区建立物理防虫、生物菌防裂、节水微灌等试验基地,实行品种改良和低产枣园改造,在全国率先开展红枣的有机化种植,特别是从2011年起,佳县加快红枣基地有机化建设步伐,每年对5万亩低产枣园进行有机化生产改造。

佳县如何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建示范枣园,走典型示范带动之路?一是实行土地流转,引导企业老板及社会有识之士,返乡创业建高效优质示范枣园。上高寨乡东红红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企业老板通过流转本乡徐家东沟村59户农民土地1200多亩,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率先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标准示范枣园;二是依靠财政补贴政策,标准枣园补助每亩200元、精品枣园补助每亩600元,集中连片按设计密度建精品、标准示范枣园。所有这些示范枣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基地建设的进程。目前佳县是我国率先取得红枣绿色、有机双认证的县份,并通过了日本农业水产省JAS认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认证,佳县有机红枣产品先后打入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高端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产业的做大做强,除了要具备规模化的基地和良好的品质外,还要有产业化的生产。佳县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按照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着力扶持红枣加工园区和加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采取每座补贴5000元的标准,鼓励枣农建设红枣烤炉,实现红枣的初加工;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红枣加工产业园区,通过资源的集聚效应,扶持带动龙头企业开展深加工,逐步引导其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有红枣加工企业上百家,其中具有商标注册的16家,省级红枣加工龙头企业4家,成立枣农合作社65个,先后研发出枣酒、枣饮料、枣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年总产值达9亿元以上,红枣已经成为佳县最为重要的经济林果和主导产业之一。在红枣主产乡镇朱家坬镇,33个村红枣栽植面积达到5.2万亩,年产红枣1500万公斤,产值约8000万元,正常年景仅人均红枣收入就高达7600元,全镇红枣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的就有2180户,10万元以上的63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乡镇,红枣产业实现了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互动双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彭艳萍]

标签:红枣 佳县 经济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