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考古系女生讲故事:挖墓和古人面对面 把头骨带回宿舍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原标题:考古系女生讲故事:挖墓和古人面对面把头骨带回宿舍 2014年7月22日讯,“我是学考古的,听到的人都会先一愣,愣完后故作镇定地说,考古好呀,挖出来的宝贝别忘了分我一些啊。我只能说,是啊亲,我还

原标题:考古系女生讲故事:挖墓和古人面对面把头骨带回宿舍

2014年7月22日讯,“我是学考古的,听到的人都会先一愣,愣完后故作镇定地说,考古好呀,挖出来的宝贝别忘了分我一些啊。我只能说,是啊亲,我还包邮呢。选专业的时候爸爸说,选哲学吧,做个公务员挺好的。妈说还是学历史吧,将来写本《清朝那些事》也行啊。来了以后师兄说,师妹啊,别拿着铲子在田野里发掘了,修个双学位转行得了。企业说,学考古的?没有经济双学位?NO WAY!”这是孙雪静在参加学校演讲比赛中的一段话,“当时参加这个比赛就是觉得有话要说,没想到拿了第一名。”在刚刚选择北大考古专业时,雪静也有过所谓“冷门”学科的学生们都有过的困惑。但是,如同其他同学一样,如今她已把考古当成了热爱的、无法叛逃的事业。“考古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你敢于自豪地说,‘我就是学考古的’。”

田野实习,挖出古代“两室一厅”

北大考古系有大三进行田野实践的传统,有人认为考古工作寂寞、辛苦,但这半年实习的时光,却成了孙雪静大学中最值得回忆的经历之一。大三伊始,一群考古系的年轻人被拉到了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的一处龙山时期居址进行发掘工作。

“实习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你在发掘之前永远不知道地底下有什么,大家都像‘猜奖’一样。”孙雪静和她的同学们每人负责一个5*5米的探方,“最开始,我发现了一座圆形的半地穴房子,当时我感觉自己‘中奖’了。”随着发掘过程的推进,孙雪静发现自己不仅是“中奖”了,还是“中大奖”了,这层房子下面,居然还有一层另一个时期的房子。就这样,孙雪静挖掘的深度达到了近5米,在这个小小的5*5米的范围内,她一共发现了三座距今3000到4000年左右龙山时期的房子。

“下面的房子有点像窑洞,特别有趣的是这套房子分三间,有两间卧室一间客厅,类似于今天的‘两室一厅’。”其中,一间带有壁炉的房间,壁炉前还留着火种洞,类似于今天的“土暖气”。“客厅”里一个玲珑的火灶下还有火烧土的痕迹,圆形的灶眼可以容纳一个小陶罐,“两室一厅精装修,还有迷你小火锅”,这是孙雪静对自己发掘的这处居址的形容。

“火灶上有陶器的碎片和动物的骨头,地面上有刚刚抹过石灰的白色印记,墙壁用工具打磨的痕迹和古人不小心留下的手印还清晰可见……将杂土剥掉,当居址露出真容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上一刻他们还在‘新房’里过日子,再一转眼就过了3000年。”孙雪静说,这是一种真切与古人“对话”的感觉,“你想知道当时的情形,你就要去推理、考证,与老师、同学们互相驳对,那真是享受的时刻。我真想‘穿越’回到3000年前,将所有无法解答的真相看个究竟。”艰辛的发掘,有时只能带来考古体系很微小的一点推进,但每个小小的发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那么重要。

考察墓穴,与古人近距离“面对面”

“许多人都问我,你们做考古的害不害怕啊?要去‘挖墓’。我就会告诉他们,我们不仅不害怕,还把挖出来的骨头带回宿舍,放了好几天。”听上去,孙雪静像是在说玩笑话,其实还真有其事。

在考察的周公庙西周时期墓葬遗址,孙雪静和同学们被分为“三人一大墓、一人一小墓”的发掘队伍,“我当时被安排在一个小墓穴里,自己负责,每天很寂寞地跪在那儿拿小手铲刮土。”刮了几天,老师到孙雪静挖掘的墓穴里来检查,走过来看了一眼,说“嗯,快露出来了。”雪静才一下意识到,这次发掘的墓主人头的朝向都是朝北的,她正是从北往南挖掘,快露出来的是墓主人的头骨!“我当时跪在地下,头和地面呈水平位置。此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与‘他’已经‘脸对脸’了好几天了,而我完全不知道他沉睡在土层下,静静看着我。”毛骨悚然了一下子,但仅仅就是那么一下子,学考古的都是“淡定”的孩子,“对我们来说,那不是头骨,而是科学考察的对象,我们完全不会害怕。”

作为“科学考察的对象”,人骨进行完测量、拍照、记录后要被带回基地。“当时,仓库里堆满了数以万计的陶片,没地方存放我带回来的‘墓主人’了。”雪静就将“墓主人”带回了宿舍,大家不仅不害怕,“几个小姑娘还打开了一瓶二锅头,祭奠了一下,‘三生有缘,让我发现了你,你安息吧。’”

在考古工地,条件虽然艰苦,吃饭是大锅煮、冬天洗的衣服经常被冻住,但雪静和同学们却乐在其中,“大家动机单纯、一心向学,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有时候我会有一种身在‘西南联大’的感觉。”

创办社团,保护遗产从燕园做起

本科毕业,孙雪静与这个专业的大部分同学一样,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在跟随导师进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的文化遗产,即便在申遗成功后,其价值依然没法被大多数人很好地接受。学者们做的科研工作已经非常多了,但这些学术成果没办法被人们了解,让我觉得非常可惜。如何将这些价值展示给公众,我想做一点实际的工作。”

雪静决定从身边做起,“北京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活态的教育遗产,从康熙年间的皇家园林时期起到清末、民国时期,许多的王公贵族都在这里建园,遗留了太多不可移动文物和散落文物。大家在里面生活和学习,作为这个遗产的享有者,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它的价值。”经过思考,雪静觉得,成立一个学生社团,让同学们从自己做起保护校园遗产,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北大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就在孙雪静的发起下诞生了。最开始的核心成员都是考古文博学院的同学们,短短两个学期,燕遗协会就从一个成员不到十人的组织迅速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学生社团,如今,这个协会的队伍已有60多人,成员几乎来自学校的每一个学院。

燕遗协会的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发掘价值、宣传价值和保护价值,社团定期举办校园文化遗产知识讲座和口述史的采访。“我们成立了一个讲解队,面对游客和学生进行讲解,还给北大保卫处的保安讲述校园的历史文化。大家因为是喜欢、研究这方面内容的,所以特别有干劲儿。”

协会成立以来,几乎每周都有定期活动,特别是每年的“四至日”,协会的“文物勘察队”会把学校里的每一个文物点都走一遍,拍照、记录它们的状态,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的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的文物保护部门。“校园里有块老‘云根碑’,学校的文物介绍里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年代一直不是很清楚。在协会文物保护部长陈竹茵的带领下,协会两名骨干,来自中文系的倪志佳和侯晓晨发现了这块石碑,并通过满文的落款和年号考证了主人是清朝末年醇亲王奕譞。”

雪静说自己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对中国古代的文明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去想为什么我们的衣服上印的是英文而不是甲骨文或者金文,我们都说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为什么平时感觉不到悠久历史的存在?这些疑问一直伴随雪静到现在,而且心中想要发挥中国古代文明价值的信念更加强烈。“我觉得我们祖先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文明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宝藏,特别想要拥有考古和文物主题的纪念品、餐馆、游乐场,而自己现在正马不停蹄地为此而努力,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联系我,一起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丁珊]

标签:考古系女生 讲故事 挖墓 头骨 宿舍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