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明年底前分三批脱钩


来源:新京报

环保部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今年率先完成。

脱钩方案

原标题:环保系统环评机构明年底前分三批脱钩

新京报讯(记者 金煜) 昨日,环保部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今年率先完成。

“很彻底,非常彻底”

这并非环保部首提环评脱钩。在2010年和2012年,环保部曾先后下发通知,要求现有环评机构中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原则上在2015年底前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此后一部分原为环保系统事业单位的环评机构以试点方式转型为企业,但是很多依然由原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很多企业法人也同时兼任原行政主管部门的公职。

“很彻底,非常彻底,这次是彻彻底底全部解决,彻底脱钩。”环保部环评司司长程立峰对新京报记者连用4个“彻底”来表达这次改革的力度。

他昨日对媒体解释,《方案》的发布是坚决贯彻中央巡视组专项反馈意见要求的一项重大政策举措,是环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2月初,中央第三巡视组在环保部反馈巡视意见,对建设项目环评制度提出六大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正当利益输送的问题”。

“红顶中介”通常是指跟环保审批部门有着血缘关系的环评机构,“或者是下属单位,或者由直接领导担任职务,”原环保部政法司司长杨朝飞说,“一般来说,审批部门对下属单位在业务上肯定有些关照,另外,因为长期的工作关系,大家互相了解,比较熟,在审批方面会有一些通融的方面,时间久了可能也会给寻租提供一些漏洞。”

3月7日,履新不到十天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向社会郑重承诺:“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多位环评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环评机构脱钩是延续了此前的改革思路,但改革提速,更为彻底,其直接触因是落实中央巡视组的整改意见。

改革涉及三成环评单位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据环保部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超过1100家环评单位,其中50%左右为市场化环评企业,近30%属于环保系统,即为此次改革对象。其他还有20%多从属于交通、水利、海洋、林业、农业等各部委、国企、高校等国家的事业单位,环保部此前也要求其逐步“脱钩”。

■ 焦点

1

在编聘用人员禁专职参与环评

对脱钩工作的具体完成形式,《方案》要求,全国环保系统具有环评资质的直属单位,可以通过依法将建设项目环评业务整体划归环保系统以外的其他企业,或者由单位职工以自然人出资成立的企业,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彻底脱钩;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的企业性质环评机构,可以依法通过撤回股份、转让股份或者划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彻底脱钩。

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一律不得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不得在环评机构参股,愿意继续专职从事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的,必须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解除人事劳动关系。

程立峰表示,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主要是各级环境科学研究院所,虽然长期以来他们为环评技术的发展和环评管理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技术经验和业务骨干,但环评管理改革顺应了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环评技术服务业必须破除行政背景,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才能健康发展。环境科学研究院所要加快转型,回归和做强主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

部属8环评机构年内率先脱离

程立峰还针对《方案》中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关于脱钩时限问题,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级及中、东部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的环评机构明年6月底前完成;西部地区市县级环评机构明显偏少、偏弱,列为最后一批完成。

关于资质问题,环保部近期将发布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对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后的接手机构,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仍按照现行资质管理办法中有关改制机构变更程序和资质条件核发资质证书,这有利于环评技术人员的妥善安置,确保接手机构的环评技术力量,激励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加快脱钩。

■ 纵深

“动刀”环评机构环评风暴再来袭?

专家称环保部门环评机构去“红顶”,但“红顶”依旧存在,审批环节需反腐

十年前,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掀起了几次后来被喻为“环评风暴”的行动,而现在,似乎一场新“环评风暴”的漩涡正在形成,其首先触及的,是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自身。

昨日,环保部公布了《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只涉及近三分之一的环评单位,但从环保部近期对环评改革措施的升温来看,“脱钩”是一场力度很大的环评改革的开始。新京报记者金煜

“红顶”环评机构拿了七成环评项目

“因为社会上存在着错觉,更多愿意找官方的环评单位,的确造成了环评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对于一家已经要求率先脱钩安排的国家级环评单位的负责人陈亮(化名)来说,目前面临着两难选择:或者如领导所希望的,留在体制内,或者跟年轻人一起离开体制,出去干。

不少环评师也面临着同样的去向问题。脱钩改革后,他们需要在做公职还是做项目环评两者之间选择。一名选择留在体制内的某地方环科院的环评师表示,影响有两个:因为少了环评业务,将直接影响收入;少了环评业务,对于研究院来说,则少了环评这个学科的领域。

在北京市环科院有着环评工程师证书的环评专家彭应登也表示,影响是有的,自己在这个行业时间做得长了,对于转型倒并不恐慌,但他认识的行内的不少年轻人,则普遍在转型期出现了迷茫。“岁数大一点的人,可能在体制内慢慢找其他岗位也容易,但对年轻人的冲击更大一些,会更痛苦一些。”

此行环评机构的改革指向最明确的就是“红顶中介”,这在环保领域被认为是多年的“老问题”。

一家地方“红顶中介”环评机构的环评师说,“社会上的人会认为你是环保局的亲儿子,能在审批过程中得到好处。”他说,在其所在的城市,环保部门的环评机构所拿的环评项目占了市场的70%左右。

不过,彭应登说,这其实是社会对环保系统内环评机构的误解,事实上,地方环保局对下属单位有意识的指定和保护很少,“体制内因为有制度约束,环保局审批经办人员如果真要寻租权力,那不如找外面的公司,外面的公司在财务制度上更加灵活。”

他说,此前环保系统做过统计,总体出现问题较多的还是在市场化的环评企业,后者环评报告书编制质量相对较差,管理比较松散。而挂靠环保部门的环评单位,从责任心、能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来说,都占有优势,“因为属于环保部门的业务单位,环境监测与污染源分布信息也掌握最全,行业优势也使得他们编制的环评报告书相对质量更高。”

不过,他也承认,因为社会上存在着错觉,更多愿意找官方的环评单位,的确造成了环评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现在摘的只是环保部门的‘红顶’,但‘红顶’的现象依然存在,”原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说,“比如交通部门对港口、公路、铁路项目,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对特定的项目,依然存在红顶的问题。只有各部门的红顶都摘了,才能换回公平的市场。”

环保部此次在对内部系统环评机构要求“脱钩”后,对于其他部门、国企、高校的环评机构的改革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此前,环保部曾经对这剩下的20%的环评机构也提出过脱钩要求。

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室环评负责人杨海真也知道,自己所在的环评机构迟早需要“脱钩”,他和他的教师同事们现在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他所在的机构,有13人同时有着环评师证书,他们中的12人同时有着教师编制,另一人属于企业编制,脱钩后,如果教师继续任教的话,就只剩下企业编制的那一人还能继续从事环评工作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高敏菲]

标签:环评机构 环保 脱钩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