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油泼面那最是诱人的“滋啦”一声


来源:西部网

陕西人好食面,也做得一手好面。“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就是陕西关中人的生活写照,“粘”在陕西方言念“燃”,和四川宜宾号称油重无水引火即燃的干燃面不同,陕西的粘面,就是指关中地区久负盛名的油泼面。

西安是个肉烂汤浓的城市

原标题:油泼面那最是诱人的“滋啦”一声

文/高岩:70后广告人。主要关注食物与人充肠适胃的关系。曾经爱吃,现在爱吃,以后也爱吃。

我一直说西安是一个肉烂汤浓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羊肉泡馍氤氲的香气。羊肉泡是陕西食文化的代表,但不是全部。占据陕西人生活主导地位的,其实是手上那一碗面。陕西人好食面,也做得一手好面。“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就是陕西关中人的生活写照,“粘”在陕西方言念“燃”,和四川宜宾号称油重无水引火即燃的干燃面不同,陕西的粘面,就是指关中地区久负盛名的油泼面。

代表关中特色的油泼面,则一如关中人的平实厚道显得深藏不露。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代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据元代韩奕所著《易牙遗意》记载:“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中,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块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宝辰在其著作《素食说略》中记载更为详细:“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作法以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朝邑就是今日的大荔,同州是今渭南。

一碗手工面条,喜好各有不同,有拉拽宽厚如腰带的宽长面,俗称“裤带面”;有粗似筷子的箸头面,就是常说的棍棍面。面熟了调上葱花、花椒粉、盐面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猛地一勺热油浇在碗中,耳听得“嗞啦“一声,葱香、辣椒香、花椒香混合的气味扑鼻而来,满碗油光四溢提箸调和食欲大增,“粘”面若是及时搅拌其实不会“粘”,一个“粘”字体现了关中人的精明和藏巧,粘面面长不断,光滑筋韧,油香扑鼻。不懂这调和的乐趣真是遗憾呢。

这一碗,就是调和主义的上乘之作。一碗白光光的面条,几样稀疏平常的调味品却可以令人咂舌难忘,陕西面食在调味配制、味觉体验上有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所以吃面是陕西人重要的生活幸福指数。我家是河北人,父母不会做陕西的面食,上中学的时候嘴馋了就去同学家蹭饭,同学妈妈总是在端上面时细致的问是否“盐轻”,那时不知轻重的我,只知道囫囵吞咽满嘴生香,根本不知道“盐轻否”是陕西人待客的重要反馈,“盐轻”有导致饭不合口之嫌,是招待不周的表现。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陕西面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把一碗白面调和的美味可口,无非是抓住了味觉的对比现象,面食调和之所以味重,是强调了咸鲜的特点,高温植物油在瞬间催化调和面后,产生升华。各种调味品在化学作用下香气和味感综合为一,更加浓郁、醇和,加之面条的筋韧滑爽的口感,难怪素面百般滋味。陕西人这调和的本事,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譬如一碗油泼面,波澜不惊却纳尽玄机,真是“五味调和,先后多少,皆有自起,精妙纤微,口弗能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彭艳萍]

标签:油泼面 西安 美食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