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秋冬进补先要引补 谨防进补五误区


来源:三九健康网

冬意渐浓,进补又成了热点。秋冬进补是老广们顺应时令,调理身体的好传统,但秋冬进补也要得法,不得法则可能南辕北辙,在养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远。那么秋冬进补该如何补呢?39健康网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黄启辉副教授来给大家谈一谈。

药补不如食补

原标题:秋冬进补先要引补 谨防进补五误区

冬意渐浓,进补又成了热点。秋冬进补是老广们顺应时令,调理身体的好传统,但秋冬进补也要得法,不得法则可能南辕北辙,在养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远。那么秋冬进补该如何补呢?39健康网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黄启辉副教授来给大家谈一谈。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黄启辉副教授

黄启辉副教授说,秋冬季节,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秋冬时节进补,不仅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 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能进入到最佳的状态。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大多精神压力较大,工作超负荷,晚上熬夜情况较多,所以经常会因睡眠不足等原因而有疲劳乏力、精力下降之感,因此适当进补有助于消除疲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这也是为什么俗语会说,“秋冬进补,春天打虎”。还有一个因素是,进补的药物多数是温性的,冬季吃不容易上火,而且冬季吃,补肾的效果比较强。黄启辉副教授进一步强调说,秋冬进补适合所有人,但中老年人、办公室工作者、脑力劳动者、 身体较虚弱者或者平日容易感觉疲劳而力不从心者,秋冬进补更能祛病驱邪,调和气血,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黄启辉副教授说,很多老百姓都知道秋冬进补的必要性,但很多进补方法存在误区。

误区一:进补过急

立冬一到,很多老百姓急吼吼的就开始了进补大餐。可大餐过后,却常又觉得肠胃不适。于是有的人便认为自己虚不受补,放弃了进补计划。对此,黄启辉副教授说,其实问题不在于进补的食物上,而在于进补的方法不对头。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调整好脾胃功能,为大补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进补的不耐受反应,使得进补事半功倍。什么是引补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可吃吃些健脾开胃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炒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等。

误区二:补不对症

黄启辉副教授说,根据各人的体质来选择补品和进补方式,在进补之前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有的老百姓不辨体质,看到别人进补什么自己也跟风,或者根据个人想象给自己下结论,结果往往达不到进补的效果。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而这个体质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几种体质的混合,如可能既有阳虚,又有气虚,同时还有痰湿症。这就和单纯的阳虚或气虚的进步法不同。辨证错了,很有可能导致后面进补医治的错误。

黄启辉副教授特别提到一点,伤风感冒时不能进补,不管是温补的人参、鹿茸,还是清补的沙参、玉竹,还是平补的枸杞、燕窝,都一概不能食用。等感冒完全好了之后,再行进补。

误区三:剂量欠妥

黄启辉副教授说,进补的药材,必须遵循的量要少,持续时间长的原则。例如:人参每人每次不超过5克,每周服1~2次。阿胶每人每次不超过10克。剂量小了不奏效,剂量大了则会出现副反应。如有的老百姓喜欢一次用药材较多,导致出现“上火”,也有的老百姓每次吃一点,全家人一起用。有个老人家,听说黄芪补气,每次煲汤,不管什么汤,都要放两片黄芪,然后煮上4升水,全家人一起喝两天。这样的用法起不了什么效果。

误区四:服法不当

黄启辉副教授说,尽管药食同源,药材可以制作成食物入膳,但药材也是药,进补要遵循服药的原则,不能用浓茶送药,如吃人参、花旗参喝浓茶等。同时也要注意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以免药物相互作用,给人体带来伤害。

误区五:忽视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黄启辉副教授说,很多老百姓重视进补的方剂,而忽视了日常饮食里,也有很多效果上好的进补材料。如羊肉是治疗气血两亏的上好食品,雪梨则可以滋阴润燥,是养阴的好帮手等等。药补在于扶正,食补在于养生,两者不可或缺。

进补食疗

黄启辉副教授说,进补也要分男女老幼,因人制宜,最好咨询过中医意见,确定辨证再行治疗。以下几款汤水,仅供参考(一人份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志馨]

标签:进补 调理 误区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