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个平凡母亲 用情感唤醒不放弃的希望


来源:咸阳新闻网

身着朴素上衣,甩动着一头利落的短发,伴随着轻快疾速的话语,面对孩子,她充盈了热诚、含蕴着希望。这就是37岁的许婉娜。

一个平凡母亲,一所特殊学校

原标题:一个平凡母亲,一所特殊学校

有人说你们是星星的孩子

我想知道你们的世界在哪里

你们像雨点一般从天边落下

来到我们身边

闯进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告诉你

这个世界也很美丽

——摘自《星星的孩子》

身着朴素的上衣,甩动着一头利落的短发,伴随着轻快疾速的话语,面对孩子,她充盈了热诚、含蕴着希望。

这就是37岁的许婉娜。

12月13日,咸阳城区宝泉路中段,斜射的阳光正穿过林立的楼群,清寒冷风里,一座五层小楼栖息在路边。

小楼里,咸阳华侨儿童智能培训中心校长许婉娜一手举着认字图卡,一手使劲比划,教孩子张口、发音:“ma——ma。”

她说,当初办这所学校,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

2004年,27岁的许婉娜初为人母,生下了儿子明明。孩子肉嘟嘟的小脸蛋,圆圆的大眼睛,一种油然而生的母爱流淌在幸福之中。

明明一岁多点儿的时候,就有点“与众不同”了:眼睛从不和人对视,妈妈想抱他,却伸出小手推开妈妈,自己跑来跑去,乐此不疲。

那段时间,许婉娜一边经办着驾校,一边享受着身为人母的快乐。虽说孩子一直不会喊妈妈,她也不在意:“明明说话晚,再等等。”

孩子3岁那年,许婉娜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提醒她:“明明伸着胳膊让别的小朋友咬呢,娃是不是有问题,去医院查查吧。”

闻听这话,再联想到平时,她真有些慌了,当即带着孩子赶往西京医院。一天队排下来,等做完各项检查,医院已下了班……

2007年,面对3岁的明明在言行上与同龄孩子明显的差别,她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在跑遍了多个医院,结合医生的诊断和自己查阅的资料,“孤独症”这个可怕的字眼跳入了眼帘。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严重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等各方面异常,智力远低于正常同龄人的水平,而且终身无法治愈。

校长许婉娜正在和孩子们做游戏。本报记者郑苗裔摄

心,碎了。她神情恍惚,不觉饥饿,咋也不愿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

精神发育障碍。她不相信,母子就永远隔着这道敲不开的门。

“自闭症儿童并不‘孤独’,所谓的‘孤独’,是潜意识地把孩子贴上了标签。”她寻思:“让儿子接受特教,开口说话、学会听话,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听说西阳村有一家培训机构,她带着孩子找上门来。一个黑洞洞、臭烘烘的二楼里,她陪着儿子一起学。四五个月时间,听着妈妈的话,明明会拍手了。

这小小进步,许婉娜喜极而泣。

随后,许婉娜又带着小明明辗转在西安蓝海豚、百合花两家特殊儿童培训机构求学。

特训需全程陪同,她咬咬牙以2000多元/月的房租住在西安。咸阳的驾校要管,她把母亲接来照看孩子,自己西安、咸阳两地跑。

一天,母亲打来电话:“你娃会叫妈了。”

放下电话。蓦然,她紧紧地捂住双唇,泪水落下。人世间这最亲昵的音符,她等了整整4年零6个月。她不愿发出啜泣的哭声,怕劳累憔悴的母亲伤心,怕孩子的爷爷心里吃力。

“总得要让孩子像同龄人一样生活。”两年多的特教培训,让许婉娜心里有了些底气。

可是站在幼儿园门口,她不敢进去,因为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说。一次一次鼓足勇气走进去,一次次带着失望退出来。当七彩虹幼儿园答应收留的时候,小明明不知道,泪水已充盈了妈妈的眼眶。

要走出“孤独”,孩子的世界就不能孤独。许婉娜带儿子去超市、去公园、去快餐店、去旅游。

一次,许婉娜带着明明吃肯德基,别人还没吃完东西,明明便径直走过去划拉一气。妈妈脸色通红,窘迫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即便一声声道歉,回报的仍然是骂声:“好好的,孩子有病,还是你有病啊!”

这些年当中,许婉娜无法让自己脸皮“厚”起来,却每每挺直身子面对那些异样的目光。她说,一个母亲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敞开胸怀去爱他。

现实依然是冰冷的,2009年,她结束了破碎的婚姻,毅然把驾校转给别人。在那个落雪的寒冬,她拉着5岁的明明和母亲、公公一起去郑州,继续为孩子寻找上学的希望。

在郑州康达自闭症训练中心,工作人员告知:慢慢地等吧,这里已经人满为患。

\

回家路上,大雪纷飞,冰凉的雪水渗进了失望的心底。倔强的许婉娜紧紧地咬着嘴唇,沉吟良久,坚定地对两位老人说,“跟明明一样,还有这么多的孩子,咱也办个学校吧。”

两位老人当即表示:“你办,我支持!”

那天,一个母亲的纤弱的身躯在风雪中迸发出了巨大的热量。

其实,办这样的学校,许婉娜有着成熟的思考。

这些年,她深深地感到,“与传统的弱势群体相比较,社会对自闭症这样的小众群体还没有完整的服务和救治体系,这些孩子,更弱势。”

她说,“早训练,早干预,能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家庭减轻负担。”

2010年,在孩子爷爷的鼎力支持下,许婉娜把公司的11亩地和3000平方米的建筑全部用于筹建学校。经过艰难的教师招聘培训、资金筹措,当年11月,咸阳华侨儿童智能培训中心挂起了牌子。

“让孩子接受最科学的特教,让孩子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开发。”她把这样的话记在心底。

她选用国内权威的以琳教育理念,引进了以琳自闭症研究所成熟的教学模式;动员从单位离职的姐夫高继军去青岛进行系统培训,并把特训老师送出去轮训。

“把土豆给老师、把黄瓜洗一洗、把茄子拿过来。”感统课上孩子们在锻炼认知能力。“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么飞,扑扑翅膀向前飞。” 特训室里,孩子们口齿不清地学话,进行发音训练。

小组课、个训课,感统课、情景课、操作课,启发孩子能力,教会认知与泛化……

如今, 30多名特教老师哺育着70多名孤独症儿童。老师潘小明说,“我的心愿就是教孩子们会‘说’、会‘听’、能交流。”

2012年,下岗职工白健锋揣着医院的诊断,怀着一线希望,抱着没有语言能力的三岁女儿来到中心。

两个月后,当女儿有意识地开口喊“ba--ba”时,这个45岁的汉子抱头痛哭。

“过去,这娃天天不说话,如今话太多。”他幸福地说,“患有自闭症,娃是不幸的,可幸运的是,在这儿一天一天,走近了希望。”

在许婉娜眼里,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天使般可爱,那清澈的眼神是在企盼亲人拯救他走出孤独。

她常说,自闭症儿童是精神残疾人。我不承认,不想让孩子的一生早早地画上句号。

四年来,150多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接受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其中8名儿童进入正常学校和幼儿园。

作为民办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最大的难处是资金。” 4年时间,许婉娜已经贴进去了100多万元。

2012年,一家房产开发商看中了学校地块,并提出了优厚的条件,甚至愿意置换一块地皮让学校搬出去。

点点头,你就能成为千万富豪。许婉娜不为所动: “重建学校,两三年时间,这些孩子怎么办?”

她说,想发财,我就不办这样的学校了。

2013年,中心列入了中残联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项目,而且连续三年,申请到了国家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全社会的温暖让许婉娜和孤独症儿童有了着落和依靠。"

这些年,有人说她:担着苦难孤独地走路,好像欠了一笔债,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母亲和公公也劝她:“把明明交给我们带,你再成个家吧。”

她沉吟着说:“我有两个孩子,手里拉着的是明明,旁边站着的是学校。我陪不了儿子一辈子,将来,他就做这里的名誉校长吧。”

曾有不少人问她,孤独症孩子能走多远?她说,不知道。与昨天相比,我只知道今天孩子又学会了什么。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孤独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也许那一颗颗孤独的心永远都是封闭的,许婉娜就是那些去试着敲开这扇门的人。

当冬阳一如既往地温暖着大地的时候,许婉娜,一个平凡的母亲,正在用厚重的情感唤醒一个不放弃的希望。(本报记者王军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志馨]

标签:母亲 希望 情感唤醒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