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咸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三个《意见》解读


来源:咸阳新闻网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起步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事关顺利建成“四强三领先”西部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的壮大培育了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图为子午轮胎生产车间一角。本报记者 杨宇晗 摄

原标题: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三个《意见》解读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起步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事关顺利建成“四强三领先”西部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从投资、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对于咸阳未来发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这种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战略,为打造咸阳经济升级版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扩大投资是发展的前提

必须明确,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扩大投资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尤其是投资对于咸阳具有现实的意义。

而《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正是基于咸阳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所指定的一个方略,我们必须发挥金融战略先导性产业在稳增长和转型发展中的作用,突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的瓶颈约束,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融资效率,我们必须谋求更大范围、更有深度、更有质量的投资。

2014年,咸阳准确把握中省定向调控政策导向,深入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40条措施和稳工业增长16条措施,制订了一系列规划文件,有效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全力推进市县工业集中区建设,千方百计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引导工业产业分门别类进入园区发展壮大。坚持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15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5%,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0亿元、增长21.5%。坚持战略招商不动摇,严把“五个不要”负面清单,全年引进合同项目251个,实际完成投资750亿元以上,高科技历史文化产业园、双汇肉制品深加工、正泰智能电器西北产业园、华晨汽车产业园、修正药业集团西北基地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咸阳。

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越大,保增长越是要逆势而上。面对这些,投资仍然是咸阳保增长的关键,保增长必先保投资。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目的就是要有效解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积极扶持各类社会投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加强政银企紧密合作,多条腿走路,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满足发展建设的资金需求。

所以,深入研究国家支持投资的方向和领域,把保工业投资摆在重要位置,加强政策衔接、部门协调和项目对接,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加大对重大工业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投资。

同时,坚持“五个不要”负面清单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战略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招航母型大项目、又招高成长性的好项目,既招产业经济类项目、又招社会事业类项目,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要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领域、优化环境,充分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

我市经济欠发达的市情决定了保持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必要的,独特优势和潜在空间表明实现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要用足用活各类政策,挖深挖透一切潜能,千方百计促使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努力保持更好更快的增长势头。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共21条,包含了投融资领域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明确了将市政工程(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新型城镇化领域、交通设施(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医疗、旅游、健康养老)、水利、资源环境等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纳入PPP模式建设,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的投资和运营,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我市积极探索精细化、高端化的能化产业新路子。图为兴化大化工生产一线。 本报记者 杨宇晗 摄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

2014年,咸阳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抓手,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12351”科技创新工程,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完成14.7亿元。依托咸阳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橡胶、生物医药、航空制造四大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我市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顺利实现“四强三领先”西部强市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确保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我们必须促进科技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所在。

事实上,没有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一句空话。所以站在咸阳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前沿,以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为核心,算大账、算长远账,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孵育平台建设上有明显进展,在重大科技专项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上有明显进展,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换代上有明显进展,真正增强经济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

该意见共13条,从各个方面指出了我市未来科技创新的机制、平台、人才、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需要发展的问题。

同时,也给出了未来我市科技创新的定量指标:到2017年年底,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达到50亿元,年专利申请量25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我市坚持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引导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图为咸阳宝石钢管钢绳车间一瞥。本报记者 杨宇晗 摄

鼓励大众创业壮大市场主体

如今,全社会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咸阳也不例外。

去年我市完成了48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任务,取消76项,下放35项,精简率36.6%。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基本完成。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5万户,增长22.9%,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8%。

在新常态下抢抓新机遇,推动大众创业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以简政放权、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增量与质量并重,进一步激发社会创业活力,努力促进全市市场主体快速发展,这是《关于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意见》的明确表述。

该意见19条,实际上不仅厘清了创业与市场主体的关系,而且表明了咸阳鼓励大众创业对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利好,所以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领域、优化环境,充分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是咸阳最为紧迫的发展任务。

力争到2017年年底全市每万人拥有企业户数达到100户,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2100户,市场主体总量年均增长15%以上。

意见也指出创业门槛降低,深入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企业年度报告等便利化措施,全面落实前置许可项目改为后置许可项目;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不断降低创业门槛。

同时,放宽工商登记审批权限。放宽县市区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审批权限,由创业者自主就近选择县市区登记机关。 (记者孟利明)

短评:新常态新作为

咸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发展命题。

所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然,经济发展新常态,既为咸阳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机遇大于压力、发展危中有机。保持平常心、强化忧患心、增强自信心,牢牢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各项任务上来,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内在动因与外在特征,及其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个意见,从根本上说,是咸阳对于新常态下的非常态之为,也是我们面对整个经济形势的有力举措和抓手,在此大背景下,出台三个具有发展意义的《意见》,既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心聚力、鼓舞干劲,又让大家明白了咸阳市委、市政府对于整体发展的用心和意图,更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殚心竭虑、谋求发展的决心和态度。

全市各级各部门应正确看待发展速度的波动、发展趋势的衍变、发展动力的转换,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

如今我们要始终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战略上保持清醒,有定力、有耐心,战术上综合施策,有创新、有作为,坚定不移推进“六个发展”,一以贯之落实“四促举措”,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上下功夫,奋力书写新常态下咸阳经济腾飞的新篇章,迈出建设“四强三领先”西部强市的新步伐。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高敏菲]

标签:咸阳 意见 解读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