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农业综合生产 十年丰产不寻常
2014年03月27日 11:56
来源:榆林日报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要求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原标题:榆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十年丰产不寻常
靖边县东坑镇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胡萝卜出口至韩国。图为胡萝卜分级分拣现场。记者 张琛/摄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要求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年开始,当时榆林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市农科所积极开展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等工作。通过科技创新,集成出适宜榆林马铃薯主产区的以“八化”为主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拉开了我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帷幕,自此,在世人印象中贫瘠的榆林大地,创造出了一项项高产纪录。
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
榆林地处陕西最北部,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面积较广,土壤类型丰富,地形地貌多样,现有耕地1442万亩,常用耕地面积862万亩,其中旱耕地687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80%;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其所拥有的自然条件为榆林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提出按照“矿产资源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基本思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及7个产业专题规划,标志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正式实施。
经过多年发展,榆林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据了解,2003年至2007年五年间,榆林粮食总产的平均产量为115.6万吨,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粮食总产的平均产量提高到149.3万吨。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大力实施高产技术的集成推广,重点推广百万亩玉米、马铃薯集成技术和小杂粮“515”工程(即建设50万亩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推广10个优质品种和5项实用技术),加快了关键技术研究和实用集成技术的推广,提高粮食质量,实现了由扩大面积促增产向依靠科技促增效的转变。我市粮食总产量自2008年至今,稳定在150万吨左右,2013年达到了154.8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丰”。
繁育推广优质高产良种
“过去,种植马铃薯苦于没有好种子,种子的退化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农民深受其苦却无能为力。”市农科院的技术员说,薯种退化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严重者可减产80%以上。
从2001年开始,当时的市农科所在定边县白泥井镇和纪畔乡进行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与示范推广工作,当年即获成功,较普通马铃薯增产50%以上。2002年,市农科院建设起年生产600万株试管苗、1000万粒微型薯的工厂化生产中心,榆林成为陕西省第一家独立生产马铃薯组织生产的市区,同时掀开全市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的高潮。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12个县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普遍增产30%以上,定边、靖边、子洲等生产大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年推广面积均达到50%以上,增产率达到30%以上,群众亲切地称脱毒马铃薯为“脱贫马铃薯”。
与此同时,我市还选育适宜榆林的玉米良种,实施马铃薯一亩田工程,玉米良种推广、小杂粮品种的提纯复壮。经过专家初步估算,实施“一亩田”工程,平均亩产1450公斤,较普通马铃薯亩增产500公斤,增收500元,每年增产鲜薯165万吨,年均增收16.5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550元。良种的推广为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