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到古诗中避暑


来源:榆林日报

古人或感激或感怀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清凉世界,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笔端,于是,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避暑佳作流传下来。

原标题:到古诗中避暑

古人没有风扇空调,炎炎夏日,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古人或感激或感怀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清凉世界,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笔端,于是,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避暑佳作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捧读这些诗作,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诗人消夏之乐趣,不知不觉间,仿佛与诗人一块走进清凉的世界,心头不禁泛起丝丝凉意。

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是古人们普遍采取的乘凉方式。因此,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乘凉的作品也最多。南宋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浮动着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绿荫盈盈的竹林成了古人避热祛暑的好去处。中唐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临水之地也是古人避暑的佳处。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阁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宋代的杨万里,喜欢流连于荷池纳凉:“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诗中,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用“愁热”与“深藏”两词反衬出静谧而安宁的荷塘,的确不失为一个美妙清凉的世界。对此,大诗人陆游也深有同感:“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此诗表现的是在莲花池边和柳树荫里月下乘凉的乐趣——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在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真是盛夏酷暑时的一种美妙绝伦的享受。

当然,“心静自然凉”,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这一点,在古人的诗中也多有描述。宋代梅尧臣的诗说得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花木葱茏、曲径幽深的长廊里品茗纳凉,清以心静,静中生凉,一幅闲适自在的画面犹在眼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独坐院中,迎着徐徐清风而自得其乐。他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当然,古人避暑的方式还有很多,各种描写避暑的诗作也数以万计。今天,我们翻阅这些诗作,特别是在炎炎夏日品读古人的纳凉诗句,其实就是在乘古诗的凉意,消自身的暑气。这等上好的乘凉方式,既有情、有感,又有趣、有味,别有神韵,别具一格,就像品一杯菊花茶,能解热化湿;也像饮一杯冰爽啤酒,能驱炎祛暑。(张前)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彭艳萍]

标签:古诗 避暑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