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发掘陕北窑洞内涵:中国文化遗产的又一活化石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近日,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阳带队下,由党安荣、杨利慧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民俗文化研究者一行20余人,组成的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团,赴陕西省榆林、神木、佳县、米脂、绥德、永寿六市县进行考察。

发掘陕北窑洞内涵:中国文化遗产的又一活化石

原标题:陕北窑洞:中国文化遗产的又一活化石

本报记者 李向红 实习生 陈子旖

近日,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阳带队下,由党安荣、杨利慧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民俗文化研究者一行20余人,组成的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团,赴我省榆林、神木、佳县、米脂、绥德、永寿六市县,并与各级保护单位及民众就当地窑洞民居的现状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走访和交流,考察结束后在西安举行了“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就黄土高原自然景观与窑洞文化遗产保护、窑洞建筑与工匠技艺传承、窑洞文化旅游与村民权益保护、窑洞与陕北民俗等议题展开广泛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挖掘窑洞文化遗产内涵,为促进窑洞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大家一致认为陕北窑洞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又一活化石。

弥足珍贵:

榆林尤家峁束条拱屋顶柳把庵

7月13日,考察团首站走进榆林榆阳区巴拉素镇尤家峁尤忠亮束条拱屋顶柳把庵,对束条拱屋顶柳把庵的目前现存情况和保护措施做了详细了解。束条拱屋顶柳把庵作为地下空间建筑中的一员,它与窑洞一样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为人类造房居住提供了可能,但它又是最脆弱的建筑形式,容易建造,也容易消失。截至上世纪70年代,遍布榆林市榆阳区北部沙漠草滩地区的柳把庵,现在几乎踪迹难觅。

民俗专家郭冰庐现场指出,束条拱屋顶柳把庵作为现存稀有的居住房屋形式,成了目前需要紧急保护的对象。窑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本,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凝结乡愁、寄托希望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窑洞民居就是保护历史,保护黄土文化的根脉。保护、开发、利用好窑洞文化遗产,不仅能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文化根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保护:

佳县木头峪村石拱窑洞村落

7月14日,考察团在佳县木头峪村乡木头峪村考察了解当地的石拱窑洞村落。木头峪村,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佳县城南20公里被黄河冲积的滩地上。全村现居住260户近千人,至今仍保存明清古民居27院,有古献殿、文昌阁、观音庙、老祠堂、石堡、古戏楼、归云寺、鱼山古庙遗址等,各类门匾60余幅。木头峪村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现今仍保存两条街道南北贯穿,巷道网络相连,依然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浙江省民协秘书长郑蓉认为:“木头峪村的古窑址保护情况和发展规划,很好地梳理了当地人文、自然、地理资源特色,希望像木头峪这样的村落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把它的文化、民俗很好地展现给社会,与社会共同分享,达到最终的保护目的。”之后,考察团跨过黄河对山西临县碛口窑洞古镇实地考察和调研。这里背山面河,前低后高,随势而建,与主街基本垂直的十几条小巷不仅承担着交通的任务,而且也是重要的泄洪道,把山洪直接排入河道。由于院落大多依山而建,有许多建筑下屋窑洞的窑顶便是上层院落的院子,最高的有五层窑洞,层层叠叠,非常壮观。

[责任编辑:时甜娜]

标签:陕北 窑洞 活化石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