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时刻《铭记》:中流砥柱树丰碑 和平崛起开新篇


来源:陕西传媒网

初秋时节,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倾力编纂的《铭记》丛书由三秦出版社付梓问世。这套丛书,其编纂主旨是全景式地反映中国共产党暨陕西军民的抗战历程,这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初秋时节,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倾力编纂的《铭记》丛书由三秦出版社付梓问世。这套丛书,其编纂主旨是全景式地反映中国共产党暨陕西军民的抗战历程,这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胜利日是最好的纪念。为此,本报特辟专版,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围绕《铭记》丛书的编纂进行笔谈,以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也希望借此丛书的出版与推广,能够推动陕西抗战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中流砥柱树丰碑和平崛起开新篇——《铭记》丛书笔谈

《铭记》丛书

中国军队在黄河西岸的韩城县禹门口渡口向日军射击,阻敌渡河。    (图片选自《铭记》丛书)

抗战期间设立在西安鼓楼屋脊上的防空瞭望哨。    (图片选自《铭记》丛书)

  一部《铭记》 永远铭记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锦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会留下难以忘却的纪念。

翻开抗日战争的史册,从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奋争超乎异常,兵民气壮河山,胜利来之不易,历史可圈可点。我们编写的这套《铭记》,就是地方志工作者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一份绵薄之礼。

《铭记》虽非皇皇巨著,难以承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使命,只是出于一种义务,为了一种提醒——英雄的功勋不能忘却,历史的教训需要反思,抗战的精神应当传承,复兴的伟业呼唤担当。

有人说,历史是跌宕起伏的风云录。我们应当铭记——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抗日救国的希望。“九一八事变”后,从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以局部抗战掀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积极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动员和组成最广泛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在后方,积极推进抗日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法制实践,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建政史,使延安成为民心所向的革命圣地。在前线,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取得辉煌战绩,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为他们,我们以《中流砥柱》 作为礼赞。

有人说,历史是光耀千秋的英雄谱。我们应当铭记——八年间,为保家卫国,为民族存续,陕西百万健儿不顾小家、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渡河出关,奔赴前线。去时少年意气,慷慨长歌;归时沧桑遍体,征尘满面。更有无数英烈埋骨他乡,犹不得马革裹尸还!在河北,在山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徐蚌战场,江汉平原,高山丛林,战壕沟堑,凄凄寒风中,皎皎冷月下,至今仍有当年陕西热血男儿的英灵在孤寂徘徊。抗战一场风云际会,秦中猛将如云, 关陕壮士如山。他们的事迹,直教天地变色,堪与日月同光。为他们,我们以《关河长风》致敬先贤。

有人说,历史是得道多助的晴雨表。我们应当铭记——许多国际友人秉持良知、人道与正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不远万里而来,向艰苦奋战中的中国军民伸出援手。他们奔走呼号,向全世界热情宣传中共所领导的抗日斗争与革命根据地。他们无私的付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斗争,让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开始瞩目这片被称为中国希望所在的神奇土地。为他们,我们以《东方之光》表达谢意。

有人说,历史是文明传承的教科书。我们应当铭记——延安文艺战士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投身战火纷飞的抗日怒潮。“纤笔一支谁与似”,直抵“三千毛瑟精兵”。诗人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用满腔激情创作了大量抗战诗歌,吹响嘹亮的战斗号角,推动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胜利。这些诗篇,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为他们,我们以《战地莺歌》作为纪念。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习近平语)一部《铭记》,是为了记录不能忘却的历史;永远铭记,是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好地前行。 

   中流砥柱红色记忆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侯党生

《中流砥柱》是一本值得向读者推荐的好书。

一是主题突出。作者首先立足延安,选取的“三三制”、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边区教育、“知青潮”和抗战文化等史料,既是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民主、廉洁奉公模范政府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共在局部地区执政史的经验总结。其次,全书以时为序,从1932年中共中央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战争宣言》 到1938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期间重大事件接连发生、风云人物次第登场,国共两党于民族危亡之际终弃前嫌。这段历史被写得跌宕起伏,真实可信。其三,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反映充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敌后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以上三方面完整地诠释了“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内涵,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论基础。

二是地方特色鲜明。毛泽东曾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浓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本书记述了陕西军民抗战的诸多史实:从1938年到1941年三年间,日机对延安狂轰滥炸,给延安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但延安军民并没有屈服,宝塔不倒,信念不倒!陕西军民在千里黄河沿线展开的河防保卫战,陕籍将领奋勇杀敌的事迹,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陕西人的骄傲和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书中还有诸多细节的魅力。泾阳红军改编时,刘伯承站在雨中慷慨陈词:“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九师了。这顶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包森投身抗日前线,只给家里写过三封信,直到他牺牲后的第十一个年头,政府把革命烈士证明送到家人手中的时候,亲人才知道了一切。这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我们还看到,热血青年以朝圣的心理冲破重重阻力来到延安边界的那一瞬间,他们匍匐在土地上用鼻子闻、用嘴亲吻,甚至躺在黄土地上高兴地打滚。激动的心情难以自抑。延安,在热血青年心中的地位如此神圣。……这些都是陕西地方党史的价值所在。

三是编排独具匠心。全书不到二十五万字的容量,配发的历史照片达两百六十幅之多。这些历史照片既有人物、战场的定格,还有抗战图书、新闻报道、美术作品等资料,照片和文字的相互印证,像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关河长风壮士风
    西安市文联纪检组长王民权

《铭记》丛书立意宏远,策划考究,资料丰赡,文图兼胜,述写战争而意在珍视和向往和平;彰显陕人抗战而笔涉全国战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而不忘国民党军队的贡献,表现出战争远去和国共再度和解之后,中华民族与共产党人一种理性、大气、铭记历史但不纠缠历史仇恨的成熟心态。吾陕素称文化大省,史家无算,但是如此全面、独到地反映抗战历史的著作,尚属仅见,志办以数月之促,卓然而成斯盛举,诚可谓不辱厥职,有心、用心、费力不少矣。

作为这套丛书较早的读者之一,我对此书突出的印象,是有内容,有文采,有看点,有嚼头,文字简洁而不失流畅,一般读者固然翻读无碍,载记详赅而无忝学术,即专家展卷亦不敢轻谓泛泛。浸淫陕西地方史志多年,中共在陕不屈奋斗、发展壮大的历程,延安此间艰难与辉煌的过去,以及中共延安时期领导和支持抗战的基本史实,多已耳熟能详,然而此书即便旧事重提,仍感新意迭出,启发不可云少,殊非一般意义上的应景复述或曰歌功颂德。而自觉冲击尤巨,感触最深的,则是其对于吾陕抗日先贤,尤其是对国民党军队中那些铁血健儿浓墨重彩的生动追记。长期以来,在不少国人的概念中,吾陕唯周秦汉唐差足傲世,宋元以还则百不如人,于国家民族尠有建树;而曾几何时,吾陕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也是一个人多噤声的话题。但凡言及抗战,视听所接,不是中共英烈,便是他籍先辈,极少我陕西军人的信息,有也战仅潼关、河防、中条山数役,人只孙蔚如、赵寿山、孔从周等零星的几位。后来情况渐趋改变,也不过关麟徵、杜聿明诸辈及其所与诸役而已。殊不知近现代史中,吾陕所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尤多,就是这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吾陕亦以位当前方之后方,后方之前方,于义肩安置华北沦陷各省难民,提供兵源及物力、财力支持,屏障重庆陪都诸重责之外,几乎全国所有的著名战役,也都在活跃着陕西军人的身影,堪称牺牲巨大,贡献殊多。而《关河长风》恰恰是通过对这些战役战斗的集中记述,使得前述诸贤之外的一大批鲜为人知陕西抗战英烈,如高双成、耿志介、李振西、艾捷三、高建白等人,包括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先烈、先辈, 信而不诬、血肉丰满地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充分传达出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吾陕军人所表现的血性、坚韧与独秉的风采,掩卷不禁令人神往,扼腕浩叹,再次印证了“莫谓秦无人”这句不朽名言,不唯大可告慰于当年与役诸先贤,亦且于堂皇正大的题目之下,给今之陕地陕人增色争脸不少,于死者,于生者,于今人,于后人,皆可谓功德无量!窃谓此书一出,国人对于陕西及夫吾陕抗战的认识与印象,必将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 

    三秦将士浴血抗战的丰碑
    《陕西省志·军事志》主编王玉杰

《铭记》丛书是省地方志办公室为全省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活动奉献的一份精神大餐。

《铭记》是一尊巨鼎。它全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自“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发表的宣言、通电、公告,以及关于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记录了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全过程;记录了全国数万知识青年冲破层层封锁奔赴延安,走向抗日前线的动人事迹;记录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主动配合友军作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连连取得平型关、阳明堡、黄土岭、百团大战等一系列大捷,歼灭大量日伪军,逐渐成为抗日主力的光辉业绩;记录了包森跃马冀东、李达挺立太行、张宗逊歼寇陈庄、张达志鏖战阴山等陕籍将领在敌后战场奋勇杀敌的卓著功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保证。

《铭记》是一座丰碑。日寇的侵略暴行,把中国人民压积成一座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全国民众不分党派、 职业、宗教、信仰,紧紧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之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铭记》镌刻了征战在正面战场的百万陕军将士驰骋大江南北、血战黄河两岸、 扬名徐蚌战场、威震晋南日军的赫赫战绩以及数万勇士壮烈殉国的悲壮场景。编者以沙里淘金的毅力、慧眼识珠的本领,挖掘搜集了大量渐被历史湮没的资料,把一大批陕西将士的抗日壮举重现在读者的面前:赵寿山鏖兵娘子关、激战乏驴岭,孙蔚如捍卫中条山、转战郑洛渑,关麟征抗敌古北口、大捷台儿庄,杜聿明收复昆仑关、远征滇缅路,孔从周血沃永济城、激战虎牢关,许权中誓复多伦、阻敌忻口……把“秦人耿直剽悍,豪爽死战”的血性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华民族的永远丰碑。

《铭记》是一部教材。它以丰富的资料,纪实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全方位还原和再现了这段历史,堪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教育后人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奴役、被蹂躏的屈辱历史;铭记在抗击侵略战争中凝聚成的“万众一心,共御国侮,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的历史。从而警示世人,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强我国力,固我国防,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世代传承的责任
    三秦出版社总编辑赵建黎

《铭记》四部曲,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陕西军民在这场伟大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全面客观回顾了陕西在抗战中地位和作用。

从抗战的军事政治综合角度来看,陕西在抗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延安是全民抗战当之无愧的精神中枢和军事前沿指挥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直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延安运筹帷幄,《论持久战》对抗战的进程和结局作出科学预测,延安兴起的抗战文艺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延安的清新气象受到国际友人的极大关注,对于树立中国抗战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大批陕籍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拒敌于黄河东岸、潼关之外,建立了不朽功勋。

编写者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握正确导向,紧扣时代脉搏,以推陈出新、面向未来的态度,使得这套书较好地体现了方志界所注重的存史、资政、教化作用。出版这套书,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尽管时间紧迫,我们用先辈英勇抗战的精神鞭策自己,殚精竭虑,精益求精,使得全套书在最短时间内以较高质量面世。相信这套文笔优美生动、编排新颖、特色鲜明的好书,将从众多同类图书中脱颖而出,成为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延安中国的希望之星
    三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高峰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一批国际友人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伸出援手,来到被称为中国希望所在的陕甘宁边区,通过他们的行踪和见闻,以他们的视角展现了陕甘宁边区的抗战风貌,向全世界热情宣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斗争与革命根据地真实情况。这些友人中有记者作家、 医生护士、经济技术人士、军事专家等。因为他们的宣传,全世界开始瞩目延安这片充满东方之光的神奇的土地。

《东方之光》以两百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二十三万字的篇幅,全方位记述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无私付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斗争。比如,就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参与抗战的?为了找寻答案,美军观察组成员深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中共领导人和普通士兵、延安的经济与文化及重大的社会问题,都成了他们考察的对象。在考察中,他们不惧炮火的威胁,与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一起辗转于战火之中,以求得战场上的第一手资料。美军观察组成员惠特尔西中尉在山西考察时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 年轻的美国军官用他的正义与执著谱写了中美联合抗日史上难忘的一页。 

    铭记抗战史最忆是延安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史天社

《中流砥柱》用独特的视角、典型的事件、生动的图片,史诗般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刻画展现了抗日群体的光辉形象;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延安是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本营;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为赢得抗日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真挚褒扬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崇高境界,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光明向往,抗日民众的英雄气概、胜利精神。

铭记抗战史,最忆是延安。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中流砥柱》再一次地激发了延安在我们心目中的神圣荣光。中共中央在陕北指挥抗日战争,延安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最高司令部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是人民军队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国内和平,主动取消苏维埃政府,实行抗日民主政治,坚持团结抗日的原则和政治协商的态度,坚持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开展人民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歼灭敌寇,成为抗战的中坚。陕甘宁边区担负河防重大任务,使日寇终未越黄河一步。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建设先进文化,大量培养干部,对全国各个根据地在精神、物质和干部上都给予了支援。全国抗日群众和中外进步人士,把延安看作学习抗战理论和革命经验的大学校,称之为“革命的灯塔”。

记忆延安,铭记抗战,告慰民族的英雄,纯洁灵魂的家园,激扬复兴的志气,实现民族的梦想,我们奋进在大路上。 

   为歌者歌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吴玉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被日寇铁蹄践踏的中国,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他们冲破重重阻力来到虽贫瘠但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延安。他们给延安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是歌者,他们为延安歌唱,为抗日英雄歌唱,为工农大众歌唱,为民族的未来歌唱。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省地方志办公室精心组织力量,在挖掘与陕西相关的抗战史料中发现了抗战时期在延安刊物上发表的大批抗战诗歌,这些与抗战前途息息相关的诗作有着特殊的史料价值,他们或展望民族未来之光明,或低吟外敌蹂躏之痛苦,或礼赞抗日英雄之壮烈,或讴歌延安垦荒备战之辛劳,或描摹边区军民鱼水之深情。这些用心而作、泣血而成的作品,用诗的语言为后人留存了民族危难之际的一幅幅历史画卷,价值独特。基于此,我们决定将之选编成册,以《战地莺歌》名之。

作为编者也是第一读者,在选材、编校过程中,我的心弦不止一次地被这些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所拨动:《我的父亲》中,作为殷实家庭长子的艾青,拂逆了父亲“关于土地和财产”的愿望,因为“我要效忠的不是我自己的家,而是那属于万人的信仰。”田间在《这一代》中写下青年的时代责任: “当国家调我们去,我们就应该/站出来——挖壕沟啦,搬子弹啦,送粮食啦,放哨啦,站岗啦。什么都要干啦!”胡乔木在《青年颂》中尽情歌颂:“生来就要做黑暗的反叛。生命好,但是光明更好”。师田手在《“九一八”之歌》中放声高唱:“我们要用战斗/打碎残酷的压迫!枪口/对准侵略的恶魔!用血来呼喊,民族革命的大旗/在山川和平原飘过!”

延安诗人的视野宏大,从兴安岭巅到黑龙江畔,从长江流域到黄河两岸,从南国湖山到华北平原,笔触无所不及,还放眼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延安诗人的笔下,不仅有抗日战场,更有对未来中国的向往:“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干净/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百事乐业”。(丁玲《七月的延安》)

从这一首首诗作中,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笔作刀枪,揭露日寇的暴行;用笔作号角,歌唱英雄,鼓舞斗志。

他们为抗战而歌,为英雄而歌,为中华民族而歌。编选这册小书,我们愿为歌者而歌。

[责任编辑:常远]

标签:铭记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