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个咸阳老政协委员眼中的榆林:走进榆林


来源:榆林日报

走进榆林 登临榆林镇北台, 万里长城尽收来。 遥望塞北大沙漠, 烽烟滚滚冲天外。 回首千古沧桑史, 刀光剑影数千载。 光阴逝去如烟云, 多少忠骨何处埋? 这是我上一世纪末,大概是公元1995年春,专

在榆林,一提起靖边县耿建华的名字,几乎是妇幼皆知、无人不晓的。他曾是榆林地区剧团团长,又是一名驰名海内外的秦腔名家。他更是一位从锅台走向舞台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他把《秦腔>一下子唱到了日本。他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女士,同台表演的历史古典秦腔剧《窦娥冤》,一举唱红了大西北。为秦腔艺术这个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秦儿女特别是榆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人们一说起贠恩凤,谁都知道她是一张金光闪闪的陕北民歌名片。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中南海举办独唱会的歌唱家。她不愧是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和王昆的得意门生。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理事、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名誉团长。她虽然是西安人,但她毕生喜欢陕北,热爱陕北民歌。她把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钻研和演唱陕北民歌的神圣事业之中。她的名字和她的事业,必将永载史册!

榆林小曲,也叫榆林小调。具有极为鲜明的榆林地域文化特点。她是普遍流行在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曲艺。如山间路旁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去榆林比较偏僻,文化娱乐相对落后。大概从明代开始,来自南方江、浙一带达官贵人带来的江南小调,与陕北民歌小调相互融合。经明、清历代民间艺人不断演唱、改进和完善。曲竹伴奏,曲调委婉细腻,优美动人,韵味清雅。素称榆林一绝。《放风筝》、《九连环》等,千百年来,经久不衰。长期以来,一人或二人演唱,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老百姓喜闻乐见。如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杨柳,深深地扎根在榆林民间沃之中。 信天游,也叫《山曲》。据说流行于无定河流域米脂、绥德、清涧一带。具有粗犷、豪放、热情、明朗的风格。一般两句结构。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曲调悠扬高亢,节奏鲜明。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性格。《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兰花花》就是信天游的代表。还有民间说书、唢呐、二人台、道情之类,广泛流传在榆林城乡。

上一世纪二十年代, 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榆林佳县螅镇荷叶坪村,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劳动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李思命去世后,《黄河船夫曲》久唱不衰。现在,《黄河船夫曲》已被《黄河情》、《西部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歌,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表性歌曲。

解放初期,榆林吴堡县出了个中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名叫柳青。他是一位从战火中走过来的革命文学家,他的一部尚未完成的《创业史》,如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北斗。指明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一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如果说柳青是中国文学艺园里的一位大师,那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从榆林市清涧县走出来的一位文学大家。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无疑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的历史丰碑!

一天上午,我无意转到了一个农贸批发市场。据说,那是榆林市内最大的市场。这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生意十分兴隆。蔬菜、瓜果、肉食等琳琅满目、样样俱全。有菠菜、生菜、小葱、韭菜、香菜、小白菜、油菜、西葫芦、黄瓜、西红柿、蘑菇、绿豆芽、茴香、山药、大蒜、南瓜……,还有洛川的苹果,银川的白连脆葡萄,山东的花菜和西瓜,海南的无籽西瓜和香蕉,新疆的核桃,还有榆林当地特产:如狗头枣、梨枣、滩枣以及横山的香米,清涧的粉条,盛产榆林各地的南瓜籽等。总之,西安有的,这里有;西安没有的,这里也有。如此繁华的农贸市场,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

我无意间走到一位头缠白羊肚毛巾的老者跟前,问道:“你是哪个县的?”

一听我的口音,老者就知道我是关中道人,笑着说:“横山县人。”

“你在这里卖香米,生意还好吧?”

“还好!就是辛苦点儿。”

自古道:“天道酬勤”。也许是这里的老百姓天生的勤劳和厚道,也许是几十年前,这里的老百姓早就知道了当年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干革命,一定能够过上如今的好日子,也许这就是天意。虽然历朝历代周秦汉唐帝王建都都在西京城,但那都是精神上的东西,物质上一点儿也没有。而偏偏给这个穷山僻壤的边塞地方赐予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煤、油、汽、矿产等物质财富,而这里的当政者们又不失时机地,带领榆林人民挖金淘宝,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谋福祉。“为官一任,富民一方”。他们的确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仅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达1756.67亿元,增长18.3%,增速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达400亿元,增长3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5亿元,增长37.7%,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45元和5113元,分别增长18.1%和23.9%,均居全省第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潘遗霞]

标签:榆林 咸阳老政协委员 陕北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