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榆林现代农业成农民摇钱树 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来源:榆林新闻网

坡上垄下苹果挂满枝头,大棚里一垄垄特色蔬果娇艳欲滴,大型收割机收割着丰收的玉米和马铃薯……这一切,发生在位于沙漠边缘的陕北榆林。在定边县白泥井镇助民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鲜花、番茄、甜瓜、草莓等多种蔬果姹紫嫣红、长势喜人。

坡上垄下苹果挂满枝头,大棚里一垄垄特色蔬果娇艳欲滴,大型收割机收割着丰收的玉米和马铃薯……这一切,发生在位于沙漠边缘的陕北榆林。

提起榆林,人们总会想起煤矿和油气田。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榆林市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荒沙大漠、干旱少雨是它最真实的一面。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作方式一直未能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不断壮大,迅猛发展的工业更使农业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如何使占榆林总人口80%以上的290多万农民早日实现小康,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能源化工强市、现代农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市农业局局长王宏岩介绍说,目前,榆林农业整体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从今年起,着力打造榆林现代农业“500强”,即要在今后一段时期着力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示范社”“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百强家庭农场”。

山地苹果强农富民

我们来到榆林市清涧县下廿里铺乡韩家塬的时候,正赶上果农韩雪峰一家在忙碌地采摘苹果,待装箱的苹果在地上堆起了一座座小山。韩雪峰介绍说,他种的5亩多苹果,估计今年能卖7万多元钱。今年48岁的韩雪峰种了27年的苹果,只有在近几年苹果种植才成为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韩家塬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果园梯次分明,果树通风透光性好,很适宜栽种苹果。全村10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苹果树。但使用过去传统的种植方法,苹果产量低,品质差,销路不好,村民们同时要通过种植玉米、谷子、红葱等才能维持生活。2011年,这里被列为苹果低产园改造示范基地。韩雪峰还清晰地记得,2011年,刚过完正月十五,果树专家和市、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就来到村里的苹果园,现场给果农们示范栽培技术。

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军介绍,为了使这些种了一辈子苹果的农民很快学会并接受现代果树种植技术,他们将技术培训定义为“傻瓜相机模式”,从规划、品种选择、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各个环节,每一步都做到量化和标准化,只要一步步照着做就可以。特别是针对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多为留守中老年人的现状,他们的技术培训还侧重考虑到果农的体力和操作难度。

韩雪峰介绍说,改造后,他的苹果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销售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之前一斤苹果最多能卖一元多,现在最低也要三四元。目前,苹果种植已经成为韩家塬村村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

2012年,绥德、米脂、子洲、清涧4县被省果业局组织专家认定为优质苹果基地示范县。

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是榆林山地苹果发展的一个缩影。闫家渠村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苹果产业。近年来,村里把苹果作为主导产业,树立无公害的理念,采用最先进的套袋、拉枝等管理技术,使这里的苹果品质上乘,远销俄罗斯、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成为榆林市的苹果名片。如今全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亩,人均2亩,年产值500多万元,约占人均纯收入的80%至90%。在第六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上,闫家渠满山红苹果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寒富苹果在“优质苹果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

说起榆林山地苹果的未来,张建军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计划到2015年苹果新增60万亩,改造现有低产老果园40万亩,全市苹果总面积

 

达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优果率达到75%以上,鲜果贮藏能力达到40%以上。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增强果品加工能力,逐步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品牌化拓展新格局,使山地苹果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潘遗霞]

标签:榆林 现代农业 低产园改造 马铃薯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