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触摸历史脉搏 感受横山魅力


来源:凤凰陕西综合

1946年10月12日夜,在陕西省横山县境内的波罗堡,按照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的吩咐,指挥部参谋姚绍文以召开紧急会议的名义,派人去把参谋主任薛宏道、第三大队队长高乐天、政训官武之缜等人,按次序一个一个地“请”来。

•横山县城起义

在波罗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横山县城的国民党22军独立骑兵团也举行了起义。

骑兵团团长王永清在被解放军的包围下,孤立无援,困守城中。正在走投无路之际,15日,胡景铎派副官主任杨俊亭给王永清送去一封信,劝他放下武器,率部起义。王永清接信以后,到波罗面见胡景铎。胡景铎对他明以大势,晓以利害,劝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参加起义。王永清在大势所趋情况下,接受了胡景铎的忠告,于16日回横山县城,率其所部宣布起义。

•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至此,横山起义宣告胜利结束,国民党第22军和新编11旅的部分官兵,陕北保安指挥部及其所属保九团的全体官兵,共5000余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上了革命道路。

使胡希仲印象颇深的就是与与周恩来副主席的谈话,周副主席说:横山起义的工作是第一流的,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做出了重要贡献。谈到这次起义的意义,“是蒋介石下令进攻边区之后全国第一个反内战起义”。

横山起义由于胡希仲的组织实施取得了可喜的胜利,对研究西北革命、发展党的统战理论、探索兵运工作的新经验,都很有意义。胡希仲对革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波罗古镇: 正在崛起的旅游文化名镇

素有“小扬州”之称的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波罗古镇,位于横山县波罗镇波罗村,西依号坊梁,东临深沟,北靠无定河与榆定公路,西距横山县城25公里。堡东南高,西北低,依山顺势,平面呈长方形。堡墙黄土夯筑,外包砖、石,夯层厚8—10厘米。波罗古镇是1946年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领导“横山起义”的地方。最早为军事防御用的小营寨,是明代为榆林长城沿线设防的36营堡之一。后来经过进一步扩建,其逐渐扩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

•追溯历史

波罗堡始建于隋朝,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城堡西侧石壁自生巨大石佛而闻名。“波罗”梵语,是渡到或接引到彼岸的意思。明正统十年(1445年)建城池,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加固成现有规模,面积约193366.9平方米。为沿边三十六堡之最。清顺治十年(1654),设波罗营、延绥中协副将自榆林移驻于波罗,辖归德、保宁、鱼河、镇川、响水、怀远、威武、常乐、双山、清平十营堡。康熙二年(1663),增设守备。雍正三年(1725),又增设州同,九年设怀远县。乾隆五十八年(1793),裁改参将。民国元年(1912),撤波罗参将、守备,设镇。此后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骑兵团团部、第二十二军骑兵第六师师部,先后驻守波罗。波罗堡最繁盛时,人口逾万,店铺林立,为当时陕北军事政治要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享有“小扬州”、“小北京”的美誉。

•民俗发祥地

波罗是大秧歌、信天游、窗剪纸的兴盛地,是安塞腰鼓、陕北说书的发祥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横山信天游和横山老腰鼓,横山信天游式民歌是陕北民歌的精髓。《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和《东方红》、《兰花花》及《赶性灵》等优秀民歌一样,堪称陕北民歌的经典,是几代中国人久唱不衰的一首民歌。横山老腰鼓发源于明朝中期,是汉民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原生态的打鼓技法,表现了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城堡内现存有多处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及城墙古塔,庙宇门楼。登临城堡,芦苇丛生的无定河、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美景尽收眼底,辽阔的毛乌素大沙漠远远地望去,望不到边际。不由得让人想起王维的一句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长城

横山古长城位于横山县西北部,为古代重要军事设施之一。分布在横山县波罗、横山、雷龙湾、赵石畔、塔湾五乡镇,全长107公里。其夯筑墙体多被毛乌素沙漠覆盖,地表呈现出断续隆起的沙龙。一些段落被削毁,现残存于地面的墙段高1-3米,宽2-4米,夯层10-15厘米。夯土为淡黄色,较坚硬,全线现存墩90余座。城墩以条石为基础,夯筑方形,外表大青砖砌表,墙边长8米左右,残高3-8米。今砖大部分被折除,四周散布砖块,石渣等。

•历史足迹

《横山县志》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延绥巡抚余子俊征军、役数万人,修筑清水营至花马池长城共1770里。横山境内现存长城即为其时所建,是这一长城的中段。其时墙高10米左右,墙基宽9米多,顶宽5米多,每隔1-2里建一烽火台(暸望台)。陕西《延绥镇志》记载,“先是镇兵驻绥德,苦于遥制,退敌入犯,北出兵每不及而返。其后都御使余子俊巡抚延绥,相度形势,东至清水之紫城,西至宁夏花马池,筑边墙约2000里,增设营堡,创榆林卫”。横山境内明长城东起波罗镇的孔墩,西到塔湾的树梁,呈东北向西南走向,由榆林市向西南延入本县,经波罗、 横山折向南,再经雷龙湾、赵石畔、塔湾后进入靖边县。《横山县志》记载:雷龙湾以西部分明代只在秦长城旧上修复、雷龙湾以东部分是余子俊弃秦长城内移选新直修筑的。 波罗段,位于波罗镇的东北部和西北部,由榆林市芹河乡黄沙七里村南、向西南进入本镇经孔墩、龙泉墩、四台湾、沙界等地再入榆林市。呈东北向西南,全长约19公里。黄沙七里墩至王家峁约5公里的长城现已被修为公路。龙泉墩至四台湾段200米的墙体保存较好,残高1-3米,宽2-3米。再往西南,长城进入沙漠地带,露出沙面的墙体时隐出现高约1.5-2米,宽约2-4米的墙体。到了长城村,长城大部分无迹可存。全线存墩台14座,残高4—8米,外包砖均无存。横山镇境段,位于横山镇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共31公里。西北部:由榆林市南越无定河再次延入本县,向西经横山镇的二道峁,跨芦河经魏墙、石墩墙入雷龙湾乡,全长约17公里,呈东西走向。遗址大部分已无痕迹,只有二道峁附近200米的墙体较为完好,残高1.5-3米,宽1-4米。西南部:由雷龙湾乡的王墩再入本镇,经张墙、高峰等地入赵石畔乡,全长约14公里,呈南北走向。遗址保存较好的是高峰段,残高1-3米,宽1.5-4米,夯层10-15厘米,呈淡黄色较坚硬。全线存墩台36座。雷龙湾段,位于雷龙湾东部,由横山镇的石墩墙向西延伸入本乡,经杨家峁、墩梁、王墩等地入横山镇,呈南北走向,全长10公里。在秦长城原址上修复,遗址时断时继,最长段约200米的墙体残高1-3米,宽2米。地表散见城砖,青花瓷片,现钞存墩台4座。赵石畔段,位于赵石畔的西部,由横山镇高峰村向南偏西延入本乡,经黑梁坑、龙池峁、杨窑则、边墙等地入塔湾镇,呈东北向南走向,全长18公里。遗址大部分为断墙残垣,杨窑则附近一段保存较好,长约300米,残高1-3米,宽2-4.5米,夯层10-15厘米。全线有墩台20余座,城墩底边长6-7米,残高5米,外包砖已无存。塔湾镇境内段,位于塔湾镇西南部,由赵石畔镇的边墙梁村向南经后崖窑,进入靖边与横山交界处约8公里,至高梁湾再次进入本乡,经花口界、砖窑峁、树梁等地入靖边县,全钱长约29公里,呈南北走向。遗址残损严重,全线存墩台25座,包砖大部分已拆,周围有大量乱石、砖块。明长城在明朝末期,因风雨剥蚀,土沙掩埋,已失去屏障作用。清时,已为断墙残垣,无口处高不盈尺,人马可抬足而过,屏障作用不复存在。

•历史价值

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以及其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于1984年3月被横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成立了长城保护领导小组,并在长城两边外延150为保护范围,2000年6月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肖崖革命旧址

肖崖革命旧址位于横山县城南102公里处的魏家楼乡肖崖村拐渠内。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中国0、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等率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于8月4日至8月8日在此工作、生活了四昼夜。当时,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就住在肖崖村李俊臣的四孔接口窑内。窑院对面不远有一座小山犹如屏风,将旧址掩蔽起来。从山上俯视可见蜿蜒东去的大理河水缓缓流过,307国道像一条带子一样环山而过。毛主席工作疲惫的时候,爱在这座小山峁上散步。

•旧址构造

旧址是由四孔土窑接石头面组成的独院,左靠大路,右有居民。土窑深7米,宽3米,高3.3米,接口处深60公分,窗为圆窗,门为双扇门。从左到右一、二孔为前后窑(室),前室是发报室和工作人员休息室;后室是任弼时、彭德怀的寝室和办公室;第三孔是毛主席的寝室兼办公室;第四孔是周副主席的办公室兼寝室。

现旧址院墙已塌,部分已被公路占用,窑洞内被淤泥淹没约20公分,部分墙皮剥落,门窗因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基本不能使用,一、二孔已成为村民堆放柴草的地方,第三孔存放毛主席的用品,已被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0年6月收回代管。

•旧址缘来

毛泽东等中央机关领导日理万机,忘我工作,生活十分简朴,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极其有限的闲暇时间内,毛主席总是不忘群众生活疾苦,给贫困农民送衣送物,让医务人员帮农民看病,教育警卫人员珍惜人民劳动成果,爱护庄稼,不许拿群众一针一线……。至今,在肖崖人民生活中仍流传着一首歌唱毛主席与人民群众是一家的信天游:“肖崖山上的果木林啊,根连着那个根,毛主席和咱肖崖人啊,象那鱼水一样亲!……。”可见当时主席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四天之后,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这里,到了佳县梁家岔与周、任、彭共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计划,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为了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业,并对青少年进行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教育,1983年肖崖革命旧址被横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横山接引寺

接引寺------接引寺建于唐代贞观二十二年,位于横山县城东波罗镇,“波罗”是梵文,译为到达彼岸。卧佛寺中建有舍利塔,是明成化癸巳年间由善士张杰所修,此塔高九层,孤棱秀削,线条清晰,层次分明,造型美观,它建在高山之巅,气势磅礴。后经破坏,临于倾倒,国家拨款维修,才得重新焕发。远观庙宇,雕梁画栋,飞檐流金,佛像千姿百态,各呈百态。

唐宣宗大中四年,一位印度僧人又将其改建,增辟石窟,塑造佛像,修建大殿,称为石佛寺。历宋、元、明、清不断修葺,形成一片建筑群落。期间香火鼎盛,艺术造型高超,可与龙门石窟媲美,后随历史变迁而毁。到五代时,社会动乱,周世宗以佛教占用劳力为由,下令废除寺院,将寺内铜佛铸成钱币,后人将其钱币“周元通宝”视为避邪之物。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之后,重新提倡礼佛,大建庙宇。宋太祖壬申五年,一苦行僧从西京带来《大藏经》一部、《赞颂经》三部共四十八册,以及《折愿经》六十五卷,直到清同治年间,在回民起义的战乱中,遭到火毁。宋仁宗明道元年时,元昊出征银川,曾来接引寺降香许愿。其子谅祚在元昊病逝后,来石佛寺还愿。康熙辛酉二十年,清对祖玄烨皇帝御架亲征准噶乐,路经石佛寺,亲笔题书赐名“接引寺”悬于庙门,在后来的动乱中毁坏。乾隆三年,时任知县苏其炤,大兴土木,对石佛寺进行维修,拿出自己的俸银增修睡佛台和十三孔会窑,规定每年十月初六到二十日为庙会。乾隆丙寅十一年,清高宗弘历特赐给御书楠木匾额“慈悲千古”。嘉庆丙寅十年,仁宗皇帝又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清穆宗同治年间,回民遭到“杀回灭教”的残酷镇压,回军攻破波罗,杀人放火,捣毁接引寺,掳走文物,使庙宇凋零,香火断绝,僧人散佚。直到德宗光绪戊寅三年,自称山西洪县人氏,捐献五十个大元宝,扬长而去。八国联军攻克北京,清政府割地赔款,订立条约,允许外国人传教。几位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传教士因盗取波罗接引寺佛像艺术,激起公愤,保护千年文物。因此惹怒英国人,打碎寺庙山门,使香火一再受损。民国二十七年,军阀混战,人民陷入苦难,土匪打家劫舍,接引寺掳掠一空,从此钟声不闻,香火断迹。波罗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综观古今,成为佛教流行的盛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安琪]

标签:横山 触摸历史脉搏 长城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