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味蕾跳动:精工细作的传统风味


来源:凤凰陕西综合

横山有一种极其有趣的风味小吃,叫长杂面。这长杂面,当是陕北婆姨们精心创造出来的一道特色面食。

横山有一种极其有趣的风味小吃,叫长杂面。这长杂面,当是陕北婆姨们精心创造出来的一道特色面食。这是因为,面食中多数好吃的面,都是用白面做成的,可是这长杂面,其主要的原料却是豌豆面。 与长杂面有关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那就是谁家的婆姨家务好,杂面擀的薄如纸,切的细如线,且面条长达丈余,才算是好婆姨。

杂面的做法先要从磨面开始就很有讲究。先将豌豆粒儿在石磨上拉(磨)一遍,把豌豆磨成一种半大不小的豌豆瓣,再将五六升新麦子和五六升豌豆瓣瓣拌起来,放在大锅或大盆中,加一两碗凉水渗上一晚上,拿到太阳底下稍微往干晒一晒,最后再重新在石磨上磨成精细的面粉,这就是可以擀长杂面的豌豆面了。擀长杂面是一种硬功夫,和擀普通白面不一样。擀长杂面不光和面要不软也不硬,擀面时手劲更得使匀,在和面时还要加进一种特殊的添料——沙蒿面。为的是擀出来的杂面可以像书纸那么薄了。这纸一样的杂面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因为一块杂面擀出来有三米长、宽的面积,还象书纸那么薄。这样的薄面用快刀切下来,自然就是又细又长又薄的长杂面了!将切好的长杂面放进开水锅中煮出来,加上猪、羊肉或洋芋白菜做成的面臊子,还有调出的酸汤,放上籽麻等调料。这时候地地道道的横山杂面就出炉了,那味道,那感觉,用现在流行的词,就是棒棒哒!

除了杂面以外,横山还有一个不容错过的美食—响水豆腐。响水豆腐相传于清朝早期,盛行于清朝末年,因年代久远,首创者已无法考证。这种豆制品的制作工序十分的繁琐,早期属于纯手工制作。

响水镇位于横山县北部无定河南岸,东一里无定河上有一天生桥,桥下有一泉眼,取名豆井。相传王母娘娘过天生桥时内急,左看右看没有可去之处,于是匆匆在桥下一隐蔽处小便。王母娘娘走后,有人发现此处有一股泉水往外冒,清洌甘甜,泉井形状似红豆,故取名豆井。后来人们发现喝了豆井水一年四季不生病,有病之人喝了豆井水也会尽快痊愈。再后来泉水越冒越多,人们就用泉水做豆腐,果然此泉水做出的豆腐比普通水做出的豆腐色泽更鲜亮,味道更鲜美。慢慢的响水豆腐这个名字就越来越“响”了。

响水豆腐口感细腻,爽滑,外观晶莹剔透,刀切整齐,水煮不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水质。除了水质的优势外,原料选择上也十分讲究。黑豆做出的豆腐,表皮呈黄油色,营养价值极高。黄豆做出的豆腐,色泽淡黄鲜艳。经过天然冷冻后,色泽更为鲜亮,遍布针尖大小的眼,极富弹性,口感更为棉软。

除了味道令人陶醉,它还具有多种功效。首先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常食响水豆腐可以保护肝脏,促进肌体代谢,增加免疫力并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和其它食物搭配,会使蛋白中所缺的氨基酸得到补充,使整个氨基酸的配比趋于平衡。其次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具有“补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消热散血、下大肠浊气”等保健作用,豆腐中的大豆卵磷脂还有益于神经血管的发育生长。经常食响水豆腐,对防治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等诸多病症大有裨益,同时,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都具有理想的效果。对于当地人来说,它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做豆腐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一项农副产业,虽然说经济收入不是很高,但是养家过日子还是绰绰有余的。由于手工制作豆腐比较辛苦,年轻人多数不愿学习。已经是后继乏人,并且现代制作机器已经取代了手工制作,甩开了纯手工制作技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安琪]

标签:风味 味蕾 杂面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