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榆阳区:打造文化新亮点 构筑精神新高地


来源:陕西日报

榆林市榆阳区作为陕北能化基地的核心板块,煤炭、天然气可稳产百年,岩盐上万年都开采不完,富集的资源优势和崛起的能化工业成为对外形象的第一标签。十八大以来,榆阳区委、区政府着眼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全面小康社会,立足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围绕“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繁荣”这个主题,以文化激发生产力、以文化凝聚正能量,开发“文化新矿”,破除“能源崇拜”,探索发展新路。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文化的作用和力量正在得到全面释放,日益成为榆阳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标志。

榆阳区区委书记苗丰调研电商发展情况

原标题:榆阳区:打造文化新亮点构筑精神新高地

榆林市榆阳区作为陕北能化基地的核心板块,煤炭、天然气可稳产百年,岩盐上万年都开采不完,富集的资源优势和崛起的能化工业成为对外形象的第一标签。十八大以来,榆阳区委、区政府着眼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全面小康社会,立足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围绕“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繁荣”这个主题,以文化激发生产力、以文化凝聚正能量,开发“文化新矿”,破除“能源崇拜”,探索发展新路。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文化的作用和力量正在得到全面释放,日益成为榆阳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标志。

“中国美丽田园”

——干出来的一张文化新名片

2014年10月,榆阳杏树景观入选农业部公布的“中国美丽田园”名单!

来之不易的成就和荣誉,源于对区域文化发展实际、政府与市场关系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性思考和探索,体现的是直面问题、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实干精神。

区委书记苗丰说,榆阳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板块,也应该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但与周边地区地处相同的历史文化圈,彼此之间的历史文化传承相近,文化沉淀和文化符号类似甚至雷同,本身具备的文化业态体量太小,影响不大,如何从大区域文化环境中寻找最独特、最适合自己的立足点,是我们一直思考的一个课题。

干才是硬道理,干才会出思路。2010年,从全区13万亩大扁杏经济林建设中,榆阳区看出了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创意设计出“春赏花、夏品果、秋赏叶”为主题的杏树生态文化活动,政府主导举办了首届杏树文化节,经过三年多的培育和引导,成为榆林近郊观光的首选之地。2014年,探索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机制,成功举办“大美榆阳·杏树红叶文化旅游月”系列活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15年,拓展延伸杏树生态文化旅游内涵,将其改版升级为“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招商引资、特色产品展销、农技推广等穿插融合于全年20大项文化活动之中,只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政府退出来,企业走进去,群众来参与,成为榆林城区周边人气最高的一个旅游热点,实现了政府少花钱、企业有回报、群众得实惠的三方共赢。

“中国美丽田园”让榆阳区发展文化产业有了新抓手,让乡镇干部有了更多的成就感,让企业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成为榆阳建设区域文化品牌的主要目标,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点。当前,区委、区政府提出“规划统一设计、产业相互支撑、业态多元融合、城乡一体互动、群众广泛参与、基层组织保障”的工作思路,启动实施“杏树生态文化旅游提质增效”工程,有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周边群众和本土民营企业担起主角,主动把新农村建设、树种改良提升、景区优化布局、休闲娱乐设施、特色农产品展销等融入到杏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着重解决杏树季节性影响、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旅游产品单一等薄弱环节,完善购物、文化、娱乐、餐饮、休闲等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二次消费附加值,着力打造集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精神文明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等为一体的区域性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跨界融合

——创造性地开辟文化发展新空间

如果说“中国美丽田园”是榆阳破题发展文化产业的引爆点,那么“文化+”跨界融合则让榆阳找到了繁荣发展区域文化的新路径。

文化给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位于榆林中心城区以北10公里的榆林农业科技示范区,定位于建设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13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榆阳区更加注重赋予园区文化旅游元素,更加注重项目建设的文化内涵,先后建成奥华杏仁露、瑞丰观光农业、浩淼花卉苗木、御品豆腐等地方特色农业企业,“农业+科技+文化”并举,昭示出园区美好的发展前景。榆林中心城区周边的芹河镇、小纪汗镇、牛家梁镇、青云镇以及210国道沿线的鱼河镇等乡镇,把特色农耕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之中,升级改造传统的农家乐,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和生态观光农业,用原生态文化、有机绿色理念做优产品质量,办起了融合农耕文明生活体验、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全力打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融为一体的新主体、新业态,逐渐成为吸纳各地群众旅游观光的“会客厅”。

文化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榆阳区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作为连接城乡发展的纽带,依托丰富生态资源和特色风貌、传统文化的古村落古民居,提出“合理的功能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地域特色、扎实的产业支撑、深厚的时代内涵”六大原则,去年启动古塔镇杏树观光旅游、麻黄梁艺术家写生基地、红石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旅游示范项目,今年又遴选建设上盐湾林山村林果采摘体验、大河塔清水沟自然风景观光、岔河则排则湾村万亩马铃薯花海、小纪汗黄土梁村蒙汉民俗风情村、古塔镇赵庄村传统村落等10个标杆性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优质生态和传统文化成为百姓手中的最大资源,全民动员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大区。

文化助推新兴的电商产业扬帆起航。今年6月份正式上线运营的“陕北优选”网上商城,是融合PC端、手机Wap端、微信端三网合一的电商产业平台,是榆阳区着力打造的搞活现代服务业、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的新引擎。为了确保这一新兴业态高点起步,确定“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的发展定位,上线的必须是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网页策划包装必须深度展示榆阳丰富的人文底蕴,把电商平台打造成一扇文化之窗,让消费者不仅买到“榆阳好产品”,更能领略到榆阳区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文化+”跨界融合之路,越来越成为榆阳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每一个园区、每一个民生工程、每一个小城镇建设、每一个重点产业项目,都考虑文化元素渗透,都按照景区规划建设,以全域文化理念把全区作为一个最大文化精品来打造,以文化催生新业态、拓展新市场、开辟新空间。特别是把近年来形成的工业文化也纳入其中,策划出一批工业文明观光体验线路,世界最大的现代化矿井、全国第一套煤间接液化装置、西北最大的真空盐厂、全省最大的铝镁合金工厂等现代工业项目成为新的旅游观光热点。

“两种属性”统一

——构建全区人民新的精神家园

物质上富裕起来的榆阳人民不应该是文化上的乞丐!

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榆阳区把“两种属性”统一到文化事业发展中,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坚持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双轮驱动,丰富文化产业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内涵和精神要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精神高地,创新思想宣传,讲好榆阳故事,点亮精神灯塔。

榆阳区长贺利贵说:“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更强调意识形态属性、关注教化功能,实施杏树文化旅游线路、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罗兀城遗址维修和乡村文化旅游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传承历史文明的一个过程,在推动文化产品消费中传递文明、向上、健康的正能量。”

报界宗师张季鸾,祖籍榆阳区,中国近代著名新闻家、政论家,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主笔《大公报》十五年,一生言论报国,贡献殊绝,是榆阳人民永远的骄傲。2014年8月13日,经多方协调,榆阳区成功回迁张季鸾墓园,成立季鸾新闻研究会,今年将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合作举办张季鸾爱国新闻思想学术研讨会,搭建一方促进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开辟一块承载榆林文化底蕴与报人思想精神的人文圣地,弘扬追求真理、深明大义、淡泊名利、爱国爱乡的人文品格,教育公众铭记历史、饮水思源,启迪新一代继承传统、奋发成才。

被誉为“北平和平解放的一把钥匙”的邓宝珊,抗战期间驻防榆林,恪守团结抗日方针,与陕甘宁边区一直保持着睦邻关系,为国家抗日战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2014年10月份,榆阳区启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宝珊故居“桃林山庄”修复工程,建设陕北革命和榆林和平解放历史的重要研究平台,教育引导全区人民珍视和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治沙造林是榆阳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创举,信念坚定、大胆探索、自力更生、敢于牺牲的治沙精神更是几代榆阳人民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榆阳区启动建设补浪河女子治沙连展览馆,并出台了学习女子治沙连精神的决定,赋予治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全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创造新的历史。开工建设榆林烈士陵园革命英烈纪念馆和中共榆林县委一大旧址,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革命文化基地。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召开榆林和平解放纪念座谈会,把革命、建设、改革中孕育的“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求实作风,精诚团结、合力攻坚的优良传统”作为对照标杆,挖掘本地革命资源,开展触及思想灵魂的思想教育。

坚持为人民建设文化。榆阳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即将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集教育文体、图书阅览、科技培训为一体,覆盖老、中、青三大年龄群体,是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布局最好、环境最美的综合文化场馆。开展社区、农村文体设施标准化建设,解决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设施重建轻管、资源闲置问题,提升公共文化三级网络整体水平,实现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着力构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服务种在城乡各地。

如今,文化建设不但促进着榆阳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在举手投足间提升着生活品质、社会品质和人的素质。文化具有的普适力和创造力,正在为这个依靠资源起家的后发地区注入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五个扎实”引领

——开启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征程

在不断的探索中,榆阳区对文化建设的信心越来越足,抓手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进入了一个思想认识再提高、工作思路再明确、操作层面再深入的关键时期。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调研,就陕西发展提出“五个扎实”指示要求。对于“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发掘和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突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惠及民生,引导人民形成自觉向善的价值观,激励人民焕发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榆阳区把“五个扎实”作为行动指南,运用战略眼光超前研究榆阳文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实事求是地解决政策、规划、项目、主体、资金等操作层面的问题,着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建设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2月17日,以区委“2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强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带动、文化产品开发、文化活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六大重点工程”,做强文化旅游、民间工艺、休闲娱乐、广告会展、演艺影视、体育健身“六项重点产业”,打造拥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集群,到“十三五”末,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6月12日,委托全国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制定的《榆阳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经过两轮专家评审和三轮行政评审,才终于原则上获得通过,其中主要原因只有一条——必须要接地气、能操作!对如何进一步修改完善,区委、区政府亮出了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思考和要求,就是要体现大文化旅游的思维,找准国家宏观政策和榆阳发展实际的结合点,体现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现文化+产业融合品牌策划,体现市场化运作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三个关系,不好高骛远、不空喊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工作,不提办不到的事情,真正形成一个实打实、可操作、属于榆阳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高标准、接地气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但由谁开发、钱从哪里来更是两个关键问题。榆阳区的探索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群众参与、融资多元”,厘清三个层面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政府从干预微观经济的定式中解放出来,统一规划、制定政策,优化服务、创造环境,除了正在加紧完善“十三五”规划编制和乡村文化旅游规划,已经先后组织部分企业家和村支部书记赴延川梁家河、铜川照金、咸阳马嵬驿和袁家村、户县东寒村、长安上王村、周至水街等地区学习取经。坚持项目支撑示范带动,深化与大型国企战略合作,先行打造陕西文投的桥头村陕北民俗风情园、榆林文投中盐盐文化博物馆以及“死海漂浮体验”两个示范产业项目;引导民营企业从资源依赖的思维解放出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青云山旅游景区、麻黄梁艺术家写生基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等重点项目全部向本地民营企业放开,并且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开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组建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重大文化项目前期工作以财政资金撬动,项目实施过程探索推行PPP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和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乡村创办经济实体,鼓励村民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抱团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构建多元业态融合、多种所有制经济混合发展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文化建设开新路,科学发展谱新篇。因煤而兴的榆阳区决不走资源枯竭的老路,决不做物质上的“土豪”。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榆阳区在开发文化产业新矿、挖掘思想精神富矿上,不仅认识清晰,而且勇于探索,亮出了扎扎实实干事创业的态度和干劲,满怀信心与希望地打造文化新亮点、构筑精神新高地,让榆阳这颗塞上明珠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新的光彩!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志馨]

标签:文化 榆阳区 构筑精神新高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