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炮兵司令”孔从洲的抗战故事


来源:凤凰陕西综合

近日,华山论剑西凤酒寻访了陕西抗战遗迹,试图在历史的缝隙中,尽最大努力梳理陕西人抗战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中,还有如赵寿山、孙蔚如、关麟征等一众陕籍名将,他们的抗战经历堪称“传奇”,今日

近日,华山论剑西凤酒寻访了陕西抗战遗迹,试图在历史的缝隙中,尽最大努力梳理陕西人抗战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中,还有如赵寿山、孙蔚如、关麟征等一众陕籍名将,他们的抗战经历堪称“传奇”,今日,华君为您介绍“炮兵司令”孔从洲的抗战故事。

他被人们提及最多的身份,是毛泽东的亲家、李敏的公公。其实,这只是他人生的符号之一。

他是个将军,是杨虎城西北军的少将旅长,国军的中将副军长,后来又成为解放军中将。

他的威名从西安事变时已然萌发,抗战时期更以足智多谋、敢于拼杀著称。他的一生与火炮结缘,从杨虎城口中的“娃娃排长”,到解放军炮兵副司令。

他是西安灞桥人孔从洲。

人物简介

孔从洲,西安人。1906年出生,1924年入杨虎城部当兵,曾任炮兵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36年任国民党军第十七路军警备第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参与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战,曾任国民党军少将师长,1946年任国民党军中将副军长。同年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率部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二野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高级炮校校长、炮兵工程学院院长、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等职。

外孙听到的抗战故事

抗战爆发时,孔从洲是赵寿山部的一名旅长。1938年,孔旅奉命东渡黄河,坚守永济。几十年后,孔从洲回忆说:“永济之战是我旅和日军初次交手,也是第一次与拥有大量飞机大炮坦克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人作战,我以四五百人的代价,伤敌千余,首战告捷。”

张焱是孔从洲的外孙,在外公身旁生活了20多年,从小就听抗战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中条山“六六”战役。“晚年外公时常回忆此役的凶险,他讲述时双眉紧蹙,仿佛当时的情景就在眼前。”

这场起始于1939年6月6日的战役持续了20多天。孔从洲所部独立46旅,与96军军部及所属师、旅共数万人,被日军包围在平陆旧城附近一片狭窄的沟底。孔从洲当即给96军军长李兴中建议:我军现在三面受敌,一面临河,十分危急。北边虽有敌人,但较空虚。若出其不意,向北突围,既能直插敌后,又可将敌引开,为兄弟部队向东突围创造条件。

当晚,孔从洲命令19名冷娃头前突围,直插敌后。夜幕中,这群被日军困住的陕西冷娃,一腔怒火扑向敌后。敌营正在睡梦中,只有几名伪军放哨,当即被毙。孔旅大部队紧随其后,歼灭日军两个炮兵中队和后方医院。

“那个日军头目只身逃窜,被19名冷娃猛虎一般追赶了几里路后击毙!”张焱回忆,“外公说,与日军此役,我方可谓不漏一人一马。每每讲到此处,他总是大笑。”

孔旅成功突围,其他部队也发起突袭,日军被迫退出中条山。几天后,孔旅在中条山娘娘庙一带与38军会合。军长赵寿山将军一见孔从洲,就高兴地用拳头击打着他的肩膀:“好你个小个子,真成了常山赵子龙了!诸葛亮的话,各部俱有伤亡,独子龙不失一人一骑!”孔从洲那一年33岁。后来张焱听说,这次战役中,外公一头黑发变成花白。

从“车把式”到统率炮兵的将军

1906年10月2日,孔从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孔家本是江苏句容人,其曾祖迁来西安灞桥,辈辈务农。

孔从洲原名祥瀛,后来其外祖父依据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话,给他改了名。将军很长时间都用的是“从周”。外祖父是蓝田人,秀才出身。当时,蓝田有位大名鼎鼎的理学家牛兆濂,就是坊间流传的“牛才子”。孔从洲幼年曾随外祖父听过牛老先生讲学。

13岁那年,孔从洲考进长安县第一高级小学,也就是后来的开通巷小学。从农村来到城市,孔从洲“第一次看到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大大开阔了眼界”。

那时的西安,正值“五四”运动之后,进步思潮的兴起,抵制日货的浪潮,还有对于右任、井勿幕靖国军的热议,使孔从洲受到启迪。他是住校生,每周要从家里背包谷面馍到学校。学校有个工友同情他,每次把煮面的面汤给他泡馍吃,有个地主娃却把面汤倒了,孔从洲气愤而无奈。

1924年,孔从洲失学在家,成了赶马车的把式。一天,他听说离家十五里的豁口,有人为杨虎城在陕北安边的部队招兵,不收钱还管吃管穿。孔从洲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去,结果走到半路,其他人都当了“逃兵”,只剩孔从洲一人从西安前往陕北。他成了杨虎城举办的第一所军事训练学校的一员。

刚刚从军的孔从洲就当了排长,参加消灭军阀的北伐战争。当时,豫西国民军孙岳部送给杨虎城一门大炮。孔从洲因为会赶马车,被挑选去豫西接收这门打药包的老山炮,炮身上刻着“光绪九年金陵兵工造”字样。从此,孔从洲与炮结下不解之缘。

毛泽东称赞孔从洲“是个老实人”

身为杨虎城部下一员猛将,孔从洲早就追随杨将军主张抗日打鬼子了。而他也早就与共产党联系了。1927年,他就向共产党陕西负责人魏野畴提出过入党。魏野畴认为他在西北军中级军官的身份更有利于党工作。那时正是四一二政变发生后不久的白色恐怖局势,蒋介石在各个部队中“清党”。杨虎城把西北军的共产党人或送走或隐蔽起来。1930年,孔从洲再次提出入党,南汉宸同样考虑暂时不入党为好。

直到抗战胜利,孔从洲率部起义,回到晋冀鲁豫解放区,毛泽东亲自批准他入党。

1959年8月,孔从洲与毛泽东结为儿女亲家,在其子孔令华和李敏的婚礼上,孔从洲第一次与毛泽东近距离接触。毛泽东称赞孔从洲“是个老实人,教育子女很严的哟!”这不仅是毛泽东的赞语,也是几十年风雨历程里,孔从洲的上级以及部属对他的共同评价。

最后的将军泪——修复抗日烈士纪念碑

1986年,孔从洲在回忆录的前言写道,“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人们所经历的一件一件事情,都同过眼烟云一样飘浮而过,慢慢地会在记忆中消逝。”

——孔从洲老了,病倒了。但记忆再怎样淡忘、消逝,有件事,老人始终不曾忘却。这就是当年的抗战。张焱在《也无风雨也无晴——外公孔从洲将军传奇人生》书中追忆,孔从洲住院,去探望他的原三十八军老战友,去一次就不敢再去了。因为只要看到这些昔日在疆场上与自己一道拼命的战友,孔从洲就要诉说那些过往的岁月,提到最多的是与日军在黄河边的每次激战,还有那些战死者的名字。“外公的情绪总是很激动,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1984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组通字〔1984〕31号”通知《关于确定原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指战员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通知》。有了31号文件,原三十八军的烈士得到了应得的荣誉,他们在“文革”中被打成“伪军官家属”的烈士遗孤,也得到了应有的尊敬和待遇,但老将军心里还搁着一桩事。那是抗战刚胜利时,孔从洲在河南荥阳广武修建了一座“陆军新编三十五师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几十年过去,陵园已荡然无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了断为两截的纪念碑,被遗弃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

——孔从洲以时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名义,致信有关部门,请求修复原碑,以慰战死疆场的亡灵,但迟迟未果。

——从1985年一直拖到1990年,有关方面终于批准修复纪念碑,并修建一座碑亭。张焱“看到外公像个孩子一样喜极而泣”,“他戴着眼镜,吃力地看着修复好的碑文拓片,辨认着模糊的字迹,泪水流淌。”

免责条款: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责任编辑:马瑶]

标签:孔从洲的抗战故事 炮兵司令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