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六大特质”引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来源:陕西日报

日前,本报记者对西安市市长董军进行了专访。董军市长对“国际化”作出了自己的解读: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要着力打造六大特质,即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广泛性的国际交流、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个性化的城市特色。

陕西日报记者王罡董芸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

西安,正以其越来越国际化的面孔,留给世人更深刻的记忆。

日前,本报记者对西安市市长董军进行了专访。董军市长对“国际化”作出了自己的解读: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要着力打造六大特质,即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广泛性的国际交流、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个性化的城市特色。他信心满满地说:“西安作为内陆中心城市,通过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改善管理、打造特色,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全能够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化城市。”

特质一: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记者:“十二五”时期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西安市如何抓住和用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董军: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这是国家赋予西安发展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产业是城市的命脉,没有产业作支撑的城市,是缺乏基础的城市,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第一要务就是构筑高端化的产业结构。所谓“高端化”,是指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就是要构建具有高度市场化、高度品牌化、高度科技化以及高度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统观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比如纽约、东京、香港等,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鲜明的特征。

未来五年,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支撑战略,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加快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要积极培育壮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建成西安综合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要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化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轻工业,做大做强航空、航天、汽车、专用通用设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扎实推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使旅游产业更具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更具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世园公园、道文化展示区、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等一批重大旅游产业项目,促进西安旅游提等升级,加快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高新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以经开区、渭北工业区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功能区,以曲江新区、临潼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功能区,以中心城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沣东新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旅游和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质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记者: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未来几年,西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董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关键,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西安都市区人口将发展到1000万,主城区面积将达到800平方公里,建设如此规模的特大城市,必须有一套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作保障。综合借鉴世界发达城市的经验教训,西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高效便捷。加快构建都市区对外2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积极开拓国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加大缓堵保畅力度,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慢行交通等体系建设,建成布局科学、衔接良好、组织有序的立体化城市路网体系。二是生态宜居。继续加大治污、增绿、蓄水工作力度,切实保护秦岭,综合整治渭河。加快形成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为核心、以14个国家、省、市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秦岭保护体系,再现“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的城市生态水系,建成“三环八带十廊道”的城市绿化体系,有序搬迁和逼退建成区内的污染企业,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系统建设,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三是确保安全。完善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和通讯等设施,全力维护地铁、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严防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确保城市安全。

特质三:广泛性的国际交流

记者:早在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期,长安已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千年之后,西安再次吹响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号角,将如何进一步扩大世界影响力和知名度?

董军:西安虽然不靠海、不沿边,但处于中国地理位置中心,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还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城市和“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更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实施内陆开放的窗口城市,这为西安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创造了优势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借助这些优势,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积极开展广泛性的国际交流。

在“走出去”方面,要积极举办、参与各类国际性会展、会议和活动,拉近西安与世界的距离,加速融入全球发展的进程。西安这几年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广泛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国际会展和经贸活动的成功举办。比如,去年我们成功举办的西安世园会和欧亚经济论坛,赢得了国际国内的普遍赞誉,充分展示了西安开放自信的新形象。同时,要加大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能带动我市经济、技术、产品出口和扩大就业的企业“走出去”,提高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

在“请进来”方面,要加强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国际性交通,建立开放的人口流动和人才管理制度,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整体环境,使西安成为西北地区汇聚国际各类要素的首选之地。要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区位、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要加强对外交流平台建设,推动部分国家在我市设立领事馆,国际组织设立办事处,国际性商会设立机构,积极搭建民间交流平台,不断提升西安国际影响力。

特质四:包容性的文化氛围

记者: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塑造什么样的城市氛围,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和谐共生?

董军:西安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早在盛唐时期,西安就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有很多外国使节、学者、商人、僧侣来这里贸易、留学、生活、交流甚至定居,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交汇、交织,共同促进了盛唐文化的大繁荣,这种博大、包容、自信的文化传统沉淀为西安城市的发展基因。我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包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维护好包容性的文化氛围,让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都能在这座城市包容共存、和谐共生。

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其灵魂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它体现了城市的胸怀和自信,反映了城市对人的理解、关怀和尊重。有了这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产业,才能拥有更强的凝聚力,才能释放更大的创造力。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着力营造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省外、境外人士来西安创业发展,不断增强西安人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要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向国际化标准看齐,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文化演艺场馆以及教堂等公共设施,满足城市的多元需求,创造更高质量、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尤其是随着三星电子项目在我市落户,将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士来西安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国际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包容、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相关新闻:

标签: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 建设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