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你的温度
【文:杨志馨 图:张红雨 杨志馨】因为山势险峻,华山上很多地方并没有路,更别提依靠机械设备进行运输。山顶上的物资、游客产生的垃圾以及建设物料等就需要“挑山工”一步步扛到山顶。华山海拔2154米,东西南北中5个主要山峰有数不清的摊点和接待处,华山巨大的吞吐量也给“挑山工”带来生计和压力。有人说“挑山工”是带有悲情色彩的“古老”工种,也有人说它只是一种社会分工,但不论怎样,“挑山工”都是被人称赞的、同情的。
华山西峰“青龙脊”,长300余米,宽约1米,石色苍黛,形似龙脊,是华山险道之一,挑山工们依靠一副扁担、一根长绳,或者一个背篓、一根杵拐就是挣钱养家的家当。
现在华山西峰索道、北峰索道已成为大多数人上华山的首要选择,部分物资也可依靠索道运输上山,但为保护山体,索道并不能全部覆盖,很多地方还需人力背上山。山上很多山路,例如苍龙岭、老君犁沟 等都是他们必经之地,山路常常垂直90度,普通游客都需手脚并用,何况他们还挑着扁担,背着重物, 他们所到之处,必然会引发一阵称赞。
华山上建筑所需的木头、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吃的、用的、玩的都全靠挑山工肩挑背驮运上山。山上 的商品价格相对于山下要高出许多,但目前经营买卖的商户们给挑山工的报酬计价是:运上山的货物以 0.5元/斤计算;运下山的垃圾以0.3元/斤计算。挑山工早上把货物挑上山,下山时把山上的垃圾带下山 ,这样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可以挣上100多元,而年老体弱的只有几十元,甚至更少。
为缓解上山途中的劳累和苦闷,很多挑山工会找点乐子打发时间,比如唱唱歌、聊聊天,或者与路上休息的游客谈谈家常,偶尔也有好心人会给点小费。
很多挑山工在上山的时候也有自己的窍门,怎么上山不累?怎样能分散重力?经过常年的经验,他们也形成了一种“挑工文化”。对挑山工而言,并不是上山快就是好,他们讲究匀速挪动步子,调节呼吸和气息,移步上山,而有些挑山工则会以大声叫喊的方式释放重量,一手拖着扁担,一手拿毛巾擦汗。
在攀登华山的路上,游客会遇见很多挑山工,他们都不自觉的为挑山工让路,让他们先走,然后再伸出大拇指为他们真心的点个赞。
有很多人提出疑问,力气活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做挑山工这样一个“活上加活”的工作,他们图什么?是工资多吗?据我们了解,挑山工上山下山一趟最多也不过百元,几十也有,有的挑山工说自己已经在华山做挑夫二十几年,早已对这座山产生感情,上山似乎成为生活中的必要调味剂。
华山上有这样一位“有名”的挑山工:程玉良,已年近70的他,身体依然硬朗。他常常负责一些没有工资的生活垃圾的处理,一根扁担,一支笛子,满面春风。
文化探秘之旅专家团队的田荣军老师,专门为程玉良老人画了自画像并慷慨相赠,老人开心的让老师再写几句话,于是就有了:“华山顶上活风景”的评价。
他时常与游客斗趣,单腿而立,摇头晃脑,一口笛音也是自学成才,边走边停,乐乐呵呵供游客拍照。他早已成为华山的名人,随身带着一本相册,里面装满了作为挑夫的他的照片以及被媒体报道的剪报,并以此为豪。
都说挑山工是用脚丈量华山的人,见证了华山一年又一年的变化。有的游客看见他们确实辛苦,纷纷对山上的高价商品表示理解,有的甚至说可以把价格再提高一点儿,有的也想在半路就买一些他们的货物,让他们少背点,但都遭到了挑山工的拒绝,他们为景区服务,必须保证每一份货物量足料够。
挣“血汗钱”的挑夫,华山上共有200多人,他们大都来自陕西、四川等地的贫困山区,没有文化,也没手艺,就凭一身力气吃饭,这里头甚至有女挑夫。
这座以险峻称雄于世的华山,让普通游客以登上山顶,挑战自己的胆量和体能为自豪。同时它也养育着世世代代陪伴它,与它一起共度风雨的一群人——挑山工。
挑山工——华山的风骨。
如果你身边有奇闻异事或温暖感人的故事,请提供给我们拍摄线索或图片,我们将在作品后为你标注署名并且有机会获得由凤凰陕西提供的精美奖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