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化|铭记抗战中的文学:每一个字都是滚烫的呐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每一个字都是滚烫的呐喊(铭记·抗战中的文学) 从8月24日起,“铭记”栏目之特别策划“抗战中的文艺”,已连续刊发了“抗战中的音乐”“抗战中的小说”“抗战中的戏剧”“抗战中的诗歌”“抗战中的

淞沪会战

炮火的洗礼

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战争中进行的规模较大、战斗较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围绕淞沪会战,出现了一系列反映淞沪抗战、歌颂军民抗日热情的作品。

1937年8月23日,在经历卢沟桥事变与淞沪会战“十天的恶战”之后,茅盾满怀悲愤写下《炮火的洗礼》,宣称“古老的伟大的中华民族,需要在炮火里洗一个澡!”“在炮火的洗礼中,中国民族就更生了!”

参加了淞沪会战的阿垅,创作了多篇反映淞沪抗战的报告文学和小说作品,均刊于《七月》,后结集为《第一击》。

《给予者》是上海作家集体创作的反映淞沪抗战的小说,由欧阳山、草明、于逢、邵子南、丘东平讨论写作纲要,丘东平执笔。作品描写了爱国者黄伯祥从卡车司机成长为一名战士的历程。茅盾称作品写出“中国人民大众的抗战意志如何在压迫下、践踏下、侮辱下、欺骗下,沉郁而坚定地发展,终于达到‘由自己去担当’”的地步;黄伯祥为了民族和祖国,只有“给予”,而从不思“受取”。

骆宾基的报告文学集《大上海的一日》,收有《“我有右胳膊就行”》等七篇文章。《“我有右胳膊就行”》以战火纷飞的淞沪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左臂受伤的战士,再三声言“我有右胳膊就行”,坚决要求上前线重新投入战斗,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抗日士兵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斗志。

宋之的的独幕剧集《旧关之战》,收独幕剧《黄浦江边》(又名《黄浦月》)《旧关之战》。作品系“八一三”后作者率“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赴各地流动宣传期间写成。《黄浦江边》以“八一三”抗战为背景,以一个在保卫大上海的战斗中成功地炸毁敌船的“水鬼”为主人公,热情赞颂爱国军民的抗日热情。《旧关之战》以陆军第三十八军某团的旧关争夺战为依据,表现了该团前仆后继、抗击日寇的壮烈事迹。

丘东平的报告文学《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系抗战初期报告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八一三”战事中一位女难民的经历,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同时,反映上海军民“用了坚强的意志和日本疯狗决斗的一幅壮丽的、美丽的画景”。女难民自述其经历,真实感人,富有强烈的鼓舞战斗的情绪。

“八一三”事变后,木刻家曹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难民收容所的管理工作,根据这段时间的见闻和体验写出了《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死神的黑影下面》等报告文学。上海沦陷以后,他又加入江南的游击队,直接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先后又写了《潜行草》《访江南义勇军第三路》等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发表于《七月》,1941年辑为《呼吸》出版。

还有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反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爱国青年冯文淑、刘波和朝鲜流亡青年的抗日热情和锄奸活动。作品结合抗战期间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控诉日寇的血腥暴行,赞扬了军民奋勇抗战的精神品质。

台儿庄战役

到前线去

发生于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此次战役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一批以台儿庄战役为主题的作品随之产生。一些作家更亲自来到战争前线采访,根据所见所闻和采访体会写成作品。

反映台儿庄战役的作品有三幕剧《台儿庄》(王莹等集体创作,锡金等执笔,贺绿汀作曲),讲述了农民江大义等人配合王震团长率领的守军,在台儿庄坚持与日寇斗争的故事。还有赵景深的鼓词《台儿庄》、张天虚的报告文学《运河的血流》、谢冰莹等的《第五战区巡礼》等。

1938年4月5日,郭沫若写下《鲁南胜利之外因》,刊发于1938年4月7日汉口《新华日报》。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民族出版社1938年4月出版的《血战台儿庄》一书。

1938年初,二十八岁的姚雪垠以《风雨》周刊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记者名义赴徐州采访,并去了安徽宿县境内于学忠将军军部,与游击队员们座谈,4月,姚雪垠在武汉写出报告文学《战地书简》,反映的即是这段经历。

1938年1月,第五战区青年军团在徐州成立,李宗仁自任团长,收容训练从北方各省流亡来的青年学生。诗人臧克家加入。1938年4月,臧克家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在台儿庄战地共采访二十多天,归来写成长篇通讯报道《津浦北线血战记》。

敌后根据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家们书写军民打击日寇的英雄故事,歌颂军民英勇抗战的战斗精神,作品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息。

丁玲在延安创作了大量作品,着重塑造解放区的人物形象。他们中,有部队的领导和战士(《彭德怀速写》《秋收的一天》),有处于过渡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夜》《田保霖》),有刚踏进新生活的青年知识分子(《入伍》《在医院中》),有受尽磨难而坚强不屈的农村妇女(《我在霞村的时候》《新的信念》)。

1937年10月到12月,周立波来到八路军战区采访,在采访时耳闻目睹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事迹,《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两个报告文学集正是在这些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写成。

1937年11月,“陕甘宁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特区文协”)成立,同年12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或“文协”)。“边区文协”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组织抗战文艺工作团,先后分赴晋察冀、晋东南和陇海前线等地。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不断涌入延安的作家纷纷来到“鲁艺”担任干部或教师,到延安后成长的青年作家许多都是“鲁艺”文学系毕业。曾担任“鲁艺”文学教员的沙汀,随贺龙到过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游击区,写下特写《随军散记》(《记贺龙》)。在“鲁艺”文学系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柯蓝,1944年发表了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初发表时名为《抗日英雄洋铁桶》)。

1938年4月,刘白羽出版了报告文学、小说集《游击中间》,作品以滹沱河一带为背景,描写游击队的抗战生活。柯仲平创作了叙事长诗《边区自卫军》,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武装抗敌锄奸的英雄史实。

1938年8月至1939年夏,卞之琳访问了太行山根据地,并随军生活了半年。他根据亲身经历和七七二团政治部副主任卢仁灿的日记创作了二十多篇散文,结集为《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出版,真实记录了七七二团克服重重困难英勇杀敌、迅速发展壮大的情况。

1938年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诗人被黄河的独特气势所震撼,酝酿已久的诗情爆发。返回延安后,他在1939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音乐家冼星海听后抱病创作,完成了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同年5月公演,轰动了延安。

在全民抗战的洪流中,孙犁别具匠心地选取农村妇女这一群体为小说集《荷花淀》的人物形象,用朴实的语言书写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的历史。

1945年,马烽、西戎参加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根据会上宣扬的民兵英勇战斗事迹,写出章回体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并开始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小说歌颂了吕梁人民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英勇抗战的精神,以康家寨的抗战折射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

学术支持:中国现代文学馆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2015年08月31日24 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志成]

标签:文化 铭记 抗战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