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丹燕:应带着作家的身份、用作家的视角去旅行


来源:羊城晚报

1990年初,作为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陈丹燕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一走就是20多年,她的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陈丹燕以作家的身份、用作家的视角在旅行,这丰富了她的文学主张,推进了她的文学创作。

陈丹燕

原标题:陈丹燕:作家应带着职业身份去旅行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少女们》、《女中学生三部曲》。80年代后期从事成人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等。

陈丹燕也是中国作家中著名的背包客,痴迷于行走,力图呈现给读者真正的旅行文学。

{1990年初,作为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陈丹燕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一走就是20多年,她的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

陈丹燕以作家的身份、用作家的视角在旅行,这丰富了她的文学主张,推进了她的文学创作。在陈丹燕看来,旅行真正的败笔,不是遇到意外,而是乏味。“我遇到的最乏味的旅行是除了找中餐馆吃饭,就是按照小本子上的列表去买羊脂膏和金货,剩下的就是在纪念碑前留影。当遇到乏味旅行的时候,就对生活绝望了。”

2014年,陈丹燕凭借丰富的旅行经验,以“旅行文学”为概念推出《陈丹燕·看透风景》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的有《我的旅行哲学》、《咖啡苦不苦》两本。预计该系列共13册,将在两年内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什么是旅行文学?与游记的不同在何处?陈丹燕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旅行文学】

旅行到欧洲,我收获的第一个礼物是“危机”

羊城晚报:最近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金句被转疯了:“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据说这句话最早来自你的一次演讲?

陈丹燕:原话是“先要观世界,方有世界观”。但其实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禅师跟我说的,他曾经是一位数学系教授,而我对这句话也非常认同。有一次在厦门大学演讲,有位学生问:陈老师,你有没有人生口号?我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

羊城晚报:20多年的行走,你的人生与文学主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陈丹燕:我非常热爱旅行,可能也和我的父亲在上海远洋公司工作、不断地出行有关。旅行可以带给你对世界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深切体会。本来,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人……是旅行让我变成了一条江,如果没有旅行我就是一条小水沟。如果看到了印象派的作品,它们对光线和光影的处理,真的以为他们是天才的眼睛,因为在亚洲低纬度的地方我们没有这种光线。但是当你真的看到了那些地方的光线,光线的变化,就会发现原来都是真实的——那种走进书里和画里的感受对我来讲非常强烈。

羊城晚报:除了家庭出身,还有什么促使你那样强烈渴望旅行,特别是在欧洲旅行?

陈丹燕:我是“文革”过后恢复高考才读大学的,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那个时候没有书看,一个纸片也要看半天。生活在那样一个封闭的时代里,我们愈加渴望新的东西,希望有朝一日能真的去看看欧洲小说里描写的场景,去看看契诃夫面前的那条河。而那个年代对传统文化的割裂与切断,使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更多的是接受西方文学的哺育,没有能力立即还原、回到国学中,因此对西方文学营养的渴望更加强烈。

我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但来到欧洲后收获的第一个礼物是“危机”,因为我们知道得太少,差距太大。我喜欢跟着不同的书中描写的场景去旅行,这是一种全新的地理阅读的体验。成为作家很多年后,我在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已经被作家们“玩”过了,还有什么呢?也许旅行文学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羊城晚报:能具体谈谈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去旅行吗?

陈丹燕:比如我带着《尤利西斯》去都柏林旅行,来到大卫·伯恩酒馆吃点东西,这是《尤利西斯》第八章中布卢姆用午餐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乔伊斯是这家酒馆的常客,也是老板的朋友。后来,乔伊斯把这家酒馆写进了《尤利西斯》,让这家酒馆声名大振。我拿着那本书,在墓地读完了乔伊斯写墓地的那一章。作家式的阅读,成为我创作旅行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顺着很多书,真的能找到20世纪文学的结构线。

又比如我根据《格林童话》为中国的青少年设计过一条童话路线。我找到第一版《格林童话》的插图作者住的那个小村子,原来第一版的插图都是在那里完成的,所以他画的都是小村附近的景色。现在当地有一个一天的旅游项目,发给你一本《格林童话》第一版的插画看着,对比着,像这种就挺好玩。

羊城晚报:在这个过程中,旅行体验会发生变化吗?

陈丹燕:会的,现在我开始放慢脚步。一开始是一条线,然后过了几年之后会慢慢变成一个圆。之后看得更加细一点,不会像年轻时候,非常饥渴,经常走长途的路,到晚上洗澡的时候,发现腿很疼,原来是牛仔裤的折缝把皮肤都磨破了。

羊城晚报: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与旅行有关的畅销书,从本质上看,作家写的旅行书与普通旅行者写的书,区别在哪里?

陈丹燕:普通旅行者写的书是游记,而“旅行文学”是一种特殊文体,特点在于虚实相间。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的一些作品,记录的是对新物种、新大陆、新事物的发现,这是一种探险记录,而不是文学。到了契诃夫的作品和后来欧美旅行文学的雏形出现后,这种文学样式才逐渐走向成熟,显著的标志是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描写细腻、有情感,将人与事放在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去塑造,作品具有故事性,而不单纯地是对沿途风景的记录。

旅行的片段是碎片化的,旅行文学作为一种文体必须要有虚构的部分,需要有结构手法贯穿起来,同时挖掘旅行故事的意义。我认为,将旅途故事写成小说,应当尽可能保持真实性,但虚构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当说,旅行文学这个品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成熟,国内市场所接受的就是游记、冒险故事。

每个人对旅行的看法都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寻找艳遇,有的人是为了吃好吃的东西,这些都无可厚非。一个作家去旅行,应该带着自己的职业身份。

羊城晚报:从形式上看,你的这套旅行作品系列由文字、图片和图片说明组成,形成互文。在文体上是虚构和非虚构相结合,部分采用的是小说的形式。这算是一种创新吗?

陈丹燕:我在做这套旅行文学时是受到《孤独星球》系列书籍的启发的,尝试在书中放入照片并解说,将影像、虚构的人物和整个问题相结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安琪]

标签:陈丹燕 作家 旅行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