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挖煤到“挖人”资源大市瞄准 第一资源


来源:陕西传媒网

在一些外地人看来只会“挖煤”的榆林市,也开始“挖人”了。煤炭市场的疲软态势,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迫使早在六年前就提出“科教引领、创新转型”发展战略的资源大市榆林市,不得不进一步加快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步伐。而要实现创新驱动,首先得有人才资源。

这次引进到靖边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的硕士研究生石勇说:“我来自湖南株洲市,2011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毕业,虽然毕业后在省城参加了工作,工作和生活条件可能都比榆林好,但因我学的专业在农村更有用武之地,就报了名。我可以结合榆林的设施农业,利用沼气将废弃物处理成有机肥及其他生产用的能源,还可以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这是在榆林喊出人才战略的十多年间,第一次真正的刚性引进人才。虽然名额不多,但对榆林的人才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刚性引进上,只有刚性引进才能使榆林人才队伍刚性提升。我们算了一笔账,榆林现在财政供养人员11万左右,一年有3000名左右的自然减员,只要拿出十分之一用于高层次人才刚性引进,就会使榆林的人才队伍发生质的变化。”榆林市委组织部一位参与“522”人才计划文件起草的工作人员说。

在刚性引进人才的同时,榆林市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柔性引进了113名高层次紧缺人才。每引进1位,给予用人单位2万元的工作经费补贴,并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创新经费资助。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策支持,像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这样的专家也被引进到了榆林,进行提升采煤率的技术攻关。

在刚柔相济引进人才的同时,榆林市按照“哪方面需要人才,就在哪方面下工夫”的原则,大力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

2014年,榆林市围绕植物保护、金融管理、企业高级经营管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医院管理、教育科学管理、电子商务、知识产权、质检检验检测、网络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等重点专业领域,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举办了10期培训班,培训500人。

为了尽快改变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榆林市参照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模式,通过与北大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联系争取,安排了13名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在北医三院、天坛医院、安贞医院和宣武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此外,榆林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了“榆林市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并于去年为民营企业选派50名本科院校毕业生从事管理工作,为期三年;今年,将增加至100名。

榆林市艳阳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波说:“去年,市上给我们公司派来了一名学法律的大学生,市财政每月给发基本工资2000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人才支持,还减轻了薪酬负担。”

筑良巢:强化考核改善人才环境

3月19日,榆林市委人才办、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2014年度刚性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将312个编制分配给各县区、各单位用于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因为人才意识淡薄,去年,我们发了刚性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岗位申报的通知后,由于怕人才进来占用本单位编制,加之相关部门认识不一致,全市只报了10多个岗位。鉴于此,市委决定统一下达人才编制。”榆林市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是的,引才、育才固然重要,用才更重要。针对榆林市一些县区、部门人才意识不强、不能创造良好人才环境的现象,2013年以来,榆林市委在着力完善人才服务政策、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思想不重视、落实不到位、人才工作严重滞后的县区和部门,按照《榆林市领导干部问责试行办法》相关规定实行问责。

今年,人才工作的考评占比更是由原来的1%提高到5%。

考核的指挥棒,加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使榆林的人才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正在快速形成。

在柔性引进人才最多的榆林市第一医院,1999年获得四医大博士学位的骨科主任沈万安对记者说:“我是东北人,被作为人才引进到榆林工作后,无论气候还是工作环境都比较适应。院里对我很支持,当时开业时并没有多少钱,但听说我做手术需要20多万元的磨钻,毫不犹豫就招标购买了。现在,我虽然每周跑西安很累,但工作起来很愉快。市委组织部把我们聘为医学专家,还请我们聚会征询意见,听说还要建专家楼。这么尊重我们,我们不好好干就说不过去了。”

在神木、靖边等资源大县,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先后予以重奖。神木从今年开始实施“5125”人才工程,着力营造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土壤和“小气候”。

全市的人才服务单位更是加大了服务力度。榆林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每月1日、16日都要举办招聘会,每年在网上举办四次招聘会,每年安排1000名大学生见习,从而使近几年回榆林的数万名大专以上毕业生九成以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由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近两年,榆林的人才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但与经济社会创新转型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坚定落实‘522’人才计划,使榆林成为像深圳、温州一样的对人才、文化都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榆林干事创业。”榆林市委人才办一位负责人说。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随着榆林各级各部门都像九方皋相马一样识才、用才,随着榆林的“522”人才计划逐一兑现,一个群贤毕至、人才辈出的局面就会出现,榆林的发展就将真正迈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高敏菲]

标签:资源 挖人 挖煤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