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的科威特煤城榆林 不再只盯地下


来源:榆林日报

当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将榆林经济推向不得不转弯的悬崖边时,榆林能否把目光更多地投到地上,用当初发掘煤炭资源的热情发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榆林红石峡

原标题:煤城榆林,不再只盯地下

当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将榆林经济推向不得不转弯的悬崖边时,榆林能否把目光更多地投到地上,用当初发掘煤炭资源的热情发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驶入榆林境内,一路向北,一幅绚丽多姿的塞上风景图在眼前展现:既有视野无边的草原风情,又有大漠孤烟直的沙漠景观;既有层峦叠嶂的黄土沟壑,也有黄河滔滔、白云悠悠的峡谷风光。难怪北京旅游专家组来榆林考察时曾赞赏:榆林是西北旅游资源的浓缩!

“榆林旅游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如果做得好,文化旅游产业能成为榆林转型发展的先导产业。”榆林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局长刘东林充满信心。

旅游业的尴尬

跨入新世纪后,煤炭经济的异军突起让这座沉寂许久的城市沸腾起来。本地人削尖了脑袋往涉煤行业入股,外地人成群结队地在榆林淘金。那几年,榆林似乎成了造就“一夜暴富者”的摇篮。

“你想想,当时,发展能源产业能够让GDP迅速增长,根本无暇顾及旅游,更谈不上需要再通过旅游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位在榆林旅游系统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说。

那几年,旅游业被忽视的同时也让当地旅游局的工作步履维艰。旅游局的工作地点被安排在榆林宾馆隔壁的小院落里。政府开所有部门大会时,很多次漏掉了通知旅游局。并且,旅游局送上的许多报告十有八九石沉大海。这样的工作环境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榆林提出创新转型和2006年榆林市出台旅游业“十一五(2006——2010年)”发展总体规划后,状况大有改观。当时的规划提出,榆林旅游在保持榆林明清边塞重镇原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以绿化环境为切入点,以六楼骑街为品牌,以古城墙、古居民院落、古寺庙等老景点为支撑,结合广场的现代气息,以生态观念优化榆林古城旅游结构等等新的概念。

“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宁夏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增点,而榆林虽不乏强大的旅游资源,但从2006年才慢慢起步,步子不算快,确实错过了发展佳期。”一省旅游系统工作人员分析。

从2006年起,榆林旅游踏入了前进但远未振兴的阶段。

漫长的摸索期

贺勇是榆林一家知名旅行社的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贺勇发现了榆林旅游的一大特点。“榆林人有钱了,旅游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他们不光走出去看国内各大城市,就连境外游也是家常便饭,我们把太多的榆林人送出去,但是把外地人接到榆林的却少之又少。”贺勇很纠结地说。

而对于兴衰由“客”的旅游业来说,游客进不来又何谈发展?为此,榆林旅游业经过了漫长的摸索期。

榆林旅游外事(侨务)局相关负责人坦承,榆林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龙头景区打造、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宣传促销等方面还相对滞后,与省内及周边省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长期以来,榆林景区的规划、开发建设等滞后,没有真正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景区,对游客难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景区建设资金投入不够,旅游业发展受到制约。目前,榆林旅游业发展尚未形成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资金不足使大部分景点规划滞后,开发建设形不成规模,缺乏竞争力。

地接量小,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缓慢。榆林旅游汽车包价高、酒店团队优惠少、景点门票折扣低、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不高的状况,严重挫伤了外地旅游商组织团队来榆旅游和本市旅行社开展地接业务的积极性,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增长缓慢。

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滞后,专业管理服务人才紧缺。职业经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一线服务人才包括导游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人才的匮乏影响了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整个榆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彭艳萍]

标签:科威特 煤城 榆林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