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换位 治愈乡亲们的“情绪感冒”

侯吉星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周院区执行院长

侯吉星 主任医师。现任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周院区执行院长,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精神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精神科急重症的诊断与治疗。

编者按

“从事精神卫生工作,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了场景想象力。”侯吉星作为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在医疗服务下沉乡村的“马拉松”中,培育了更强的共情能力,而西安市周至县的乡亲们收获了一位有温度的“大医生”。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周院区执行院长侯吉星

接受凤凰网陕西频道专访

正文

波士顿学院社会学名誉教授戴维·A.卡普在其所著《诉说忧伤:抑郁症的社会学分析》一书中这样描述精神障碍:抑郁是隐而不见的真空。它爬进你的大脑,赶走你的理智,直至理性思维完全缺失。

在“真空”环境中,万籁俱寂的黑洞约等于患者的生活场景。通常,精神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着重于患者的缺陷,采用药物、心理教育。而相对于不同症状的病情来讲,“场景思维”逐渐成为精神科医生的新课题。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师,侯吉星先后在社会救助科、乡村基层医疗任职。“村民求医路”“乡村生活环境”“老人日常行为”“门诊外的等待”等等画面都在精神科医师侯吉星的场景想象范畴内。

新周院区环境

社会救助 为无名流浪者正衣冠

“我们总是需要站在他们的视角,感受他们的经历。”早年间,侯吉星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社会救助科任职,作为西安承担救助流浪病人的唯一“港湾”,他带领的“Dandelion(蒲公英)”团队始终扮演着心灵救赎者的角色,以医者最纯真的大爱为社会做贡献。

对于大众来说,专业救助流浪病人并不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工作,自然也无法想象此项工作的不易。据侯吉星回忆:“有一些人长期流浪、风餐露宿,送来医院时衣着脏乱、蓬头垢面,甚至骨瘦嶙峋、满身伤痕,其中不乏有突发疾病患者。”他们往往丧失自我意识,遗失身份标签。躯体上的疾病触目惊心,精神上的创伤无可比拟。在这之中,团队需扮演监护人、家人、医师的多重角色,为病人排查各种躯体疾病,引导他们建立认知。例如处理化脓的创面、浮肿的双脚、甚至是端水洗脚、修剪指甲以及为生理期的患者换卫生巾。

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

当惊涛骇浪的黑暗裹挟着悲剧接踵而至,流浪者逐渐对人的“生活”全然不解,而承担救助工作不仅需要医者专业冷静,更需要医生怀揣极强的同理心与大爱去做好这件事。

“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长期的社会救助工作,给侯吉星带来了超出常人的信念感。同时,使得他对自身专业能力有了更高、更现代、更标准的追求。

侯吉星查看新周院区患者档案

潜行基层 做乡里乡亲的倾听者

“上次给我开的药,是一个方形的白色药片,吃没了,我来取新的。”

近日,国家卫计委通报称,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计429.7万例。全国还有三分之二的县区没有精神科专业机构与医生,急需把常见精神障碍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

侯吉星走在新周院区门诊部

陕西省新周精神病医院成立于1982年,是西安市周至县唯一的一所非营利性政府办省级精神病专科医院。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加之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医疗业务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2019年与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接驳,正式成立新周院区,侯吉星任该院执行院长。

在该院区,许多患者来取药时,不仅大多使用方言,而且描述的极其模糊,医护人员很难找到准确的药物。侯吉星告诉笔者,这种情况下,药师会翻看往期纸质或者电子档案查找,尽可能不让主动求医的老百姓白跑一趟,因为他清楚,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村民来说,求医之路漫漫且艰辛。

“你是西安大医院的侯医生吗?”2020年,侯医生与一位“老朋友”在新周院区相逢。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老爷子多年前常在侯吉星坐诊时前往,但由于居住在周至县乡村,就诊之路不易便搁置了。提及这位病患时,侯吉星告诉笔者:“电子化、信息化飞速发展,许多村民因为不适应放弃了去市里医疗机构的长久治疗。现如今不同往日,在新周院区也能够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给患者。”

新周院区心理咨询室

“60岁独居老人被送来时,脚上疮口已经溃烂,神志不清喃喃自语。”“30多岁的女患者,因为精神障碍,在丈夫不在家时,寒冬腊月里仅给孩子仅穿一件衣衫。”“缺乏沟通,畏惧村民众口纷纭,认为孩子晚婚是因为自己没把家操持好,从而过度责备自己陷入抑郁怪圈。”这便是乡村患精神疾病老百姓的图景,这便是侯吉星场景思维前期的所闻所见。

据侯吉星介绍,目前新周院区不止在治疗上下功夫,更在“入户随访”“建档义诊”做文章,针对乡村避讳不谈精神疾病的情况,开设公益宣传义诊,在入户随访时脱去白大褂,深入村民家,以期实实在在解决患者之急盼。

谈及3年多的医疗服务下沉乡村工作,侯吉星坦然地表示,困难比想象的要复杂。该院1982年建立,口碑全靠百姓口口相传建立起来。而如今体制人员流失、普查面积大且分散、医疗条件受限等原因造成该院的发展滞后。近年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发挥在人才培养、技术转化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管理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树立高标准,打造精神医学高地,带动新周院区精神疾病领域建设与发展。

新周院区门诊部

坚持坐诊 守专业医者职业本分

“你看那座山很近,实际上很远。”

笔者复行侯吉星的上班路时发现,这是一条不断环山的路,正像他不断积累的回旋过程。在新周院区坐诊的大多数时间里,侯吉星的“场景思维”愈发成熟。

“我成为精神科医生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共情能力的提高。在病人来之前,在他坐到对面凳子上前,从前我不知道他的背景、经历,而现在我常会想象他的求医路以及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侯医生坦言,由于多年来在乡村坐诊、入户,那种难以名状的实况冲击力已经印在脑海,而在逐步治疗的过程也惊喜的发现,这对实际治疗的助益。

侯医生在校时学习老年病学,后在社会救助科,如今一边在市内坐诊、一边在乡村任职,这些为他提供了场景刻画的必备要素。老年人的行动不便、数字生活脱节求医不易;流浪者生活环境复杂多样、病情难甄别;乡村基层医疗服务仍存在鸿沟般的差距。综述来看,他的场景思维治疗方法不仅为他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共情能力,更契合实际地赋予了其身为精神科医生“精准治疗”的专业能力。

侯吉星在新周院区住院区查房

“在医院下了班,生活还在医院内。”

去新周院区需要在周至县区坐通村客运,到附近后仍需要步行一二公里才能到达。入目是一幢三层小楼,带个院子,有点像从前的乡村小学。一层挂号看诊,二层三层有一些住院患者。空间里是淡淡的消毒水味,并不吵闹也不冷清,走进侯院长小小的办公室,没有窗帘,自然光打进来明晃晃的。虽是二楼,好在大树更高,能望见乡村风景。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周院区

这些均是笔者眼中侯医生的工作场景,很具象,以至于不需要多加观察,也无需给精神病院强加平和光彩。因为这里正如他说“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一样有温度。

医者仁心

为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凤凰网陕西在健康频道持续打造凤凰医疗类暖新闻。深度挖掘医患间充满正能量、暖人心扉的故事,宣传医患关系正能量。

凤凰网城市联盟监督电话:010-60675241 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gaoshan@ifeng.com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Phoenix New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